在中国,四大名著刚完成三部;在日本,还仅仅停留在近世文学;美国还没建国;俄国除民间文学外还是一片空白;法国则在七星诗社的统治之下。这时的英国出现了享誉世界的莎士比亚(年4月23日—年4月23日)和他身后不朽的戏剧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
中国的文化界尊称莎士比亚为“莎翁”,像“叟”、“家”和“先生”一样,“翁”这个词代表着尊敬和崇拜,是地位很高的词汇。以至于像研究《红楼梦》出现了“红学”一样,研究莎士比亚也诞生了“莎学”。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后世的部分研究者们认为莎士比亚只是一个化名,因为关于这位天才剧作家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包括后来的大文豪狄更斯也对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充满好奇,直言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的真伪之谜”。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有名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
虽然关于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的讨论长久不衰,但丝毫不影响莎士比亚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这种世界身份的确立我认为是多方面的结果。
莎士比亚众多卓越的作品是基石。包括他最有名的四大悲剧、喜剧五种、正剧和历史剧等,每一部艺术水平都很高,不管是作为普通读者的欣赏亦或是艺术研究者们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仰仗了英国的国家地位。这是一个很明确但又很少有人会在意的原因,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文豪们蜚声世界仅仅靠的是作品,这是不正确的,至少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斯一世为继承人,詹姆斯一世上台后开始倒行逆施,加强皇权,宣称“君权神授”,残酷迫害清教徒和资产阶级。他的继任者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不但没有解决和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的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爆发“光荣革命”,诞生了限制王权的《权力法案》,走上了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掀起了工业革命,从此英国开始了日不落帝国的宏伟篇章。说这么多,就是要说明莎士比亚的戏剧被世界认可和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相关的。比英国更早的元杂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什么声音,要知道16世纪末的英国才四百万左右的人口,而中国当时有九千万!
詹姆斯一世
《权利法案》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使优秀开放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传播,起源于英伦小岛的作品已经有了走向世界舞台的可能。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戏剧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听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自己传统的戏曲如京剧、越剧、评弹、昆曲等,除了对上了年纪的人有吸引力之外,大部分年轻人光听到名字都会蹙眉。不仅如此,传统戏剧宣扬的价值观还是老一套的是忠孝节义,这样的思想内核放到现在是落后的,根本不可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雪上加霜的是,现如今的戏剧很多是新瓶装旧酒,有新花样的戏剧少之又少,这同时导致了人才的断层和审美群体的消亡,使传统戏剧举步维艰。
那么西方的戏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实际上,西方戏剧形式相当丰富,包括但不限于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和木偶戏等。看戏的群体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国王和平常人能同时在一个剧院看一场演出,观看戏剧和现如今看一部电影那么平常,甚至比现在看电影的人员构成还丰富和复杂。谁都喜欢看,谁都能看,谁都看得懂一些。因此戏院变成了当时英国人最熟悉和热衷的娱乐场所,这种传统被保留到现在。
这种对戏剧执着的狂热使得英国戏剧和文学蓬勃发展,终于在16世纪迎来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表现,他开创了更多样式的戏剧,作品质量高,更新速度快,同时又有宫廷的支持,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能写出来,还可以立即表演出来。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戏剧家莎士比亚那么被人推崇。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他的“四大悲剧”,但我们这次先从他的喜剧开始。年他创作了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年他创作了喜剧《仲夏夜之梦》。
剧中人物
忒修斯(雅典大公)
希波吕忒(亚马孙女王,忒修斯的未婚妻)
伊吉斯(雅典贵族)
赫蜜雅(伊吉斯的女儿,恋爱莱珊德)
莱珊德(贵族青年,和赫蜜雅相爱)
第米特律(贵族青年,追求赫蜜雅)
海伦娜(少女,追求第米特律)
菲罗特莱(大公的侍臣)
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的侍从
昆斯(木匠)
线团儿(织工)
笛管儿(修风箱匠)
喷嘴儿(补锅匠)
瘦鬼儿(裁缝)
合缝儿(细木工匠)
奥伯朗(仙王)
蒂坦妮雅(仙后)
蒲克(仙王的侍从)
侍奉仙后的小精灵
跟中国的古代社会一样,封建包办婚姻也出现在当时的英国,区别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对这种社会恶习进行彻底的抛弃和杜绝,虽然中国古代文学里也出现过类似反抗包办婚姻的作品,大多是因为个人爱情受到限制后的正常反抗,为不公和不舍鸣冤叫屈,并没有触动封建主义的本质。
但《仲夏夜之梦》里宣扬的爱情自由观念却是配合着资产阶级兴起而来的,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在世俗爱情上的体现,他们不仅是追求个人的爱情自由,更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摧毁,借助文艺复兴的春风,不断“冲击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以及封建家长的专制统治,从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体系,拉开斗争的序幕”。(《仲夏夜之梦》上海译文出版社,方平译)
故事发生在古希腊,实际上是假托,具体的人物思想和道德准则则完全依据当时的英国社会。
支线一:雅典贵族伊吉斯向雅典大公请求把女儿赫蜜雅强制许配给贵族青年第米特律,但女儿爱的却是另外一位贵族青年莱珊德。这使得伊吉斯很恼火,被逼无奈,赫蜜雅只能和莱珊德计划出逃雅典。另一方面少女海伦娜是赫蜜雅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她爱的是第米特律,一直因第米特律不爱自己爱赫蜜雅而独自伤心。
支线二:仙王奥伯朗知道仙后蒂坦妮雅收留了一个惹人喜爱的侍从,于是想占为己有,遭到仙后的拒绝。仙王一怒之下派手下取来爱情之花酿就的神奇仙水给仙后用上,使她爱上了一个唱戏的织工线团儿。原来这种仙水只要滴在睡眠中的某人眼皮上,等他/她醒来第一眼看到谁就会疯狂地爱上谁。
支线三:大公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的婚礼即将举行。
支线四:几个为了给大公夫妇婚礼上表演话剧获取报酬的人混在一处进行排练,他们分别是昆斯(木匠)、线团儿(织工)、笛管儿(修风箱匠)、喷嘴儿(补锅匠)、瘦鬼儿(裁缝)和合缝儿(细木工匠)。
此时,所有故事的焦点都集中在雅典城外的树林里,出逃在外的莱珊德因为仙水的缘故爱上了海伦娜,原来不爱海伦娜的第米特律也因为这一原因爱上了海伦娜。海伦娜惊诧之余认为是他们的恶作剧,又羞又恼;赫蜜雅不堪莱珊德的背信弃义,悲痛欲绝。而在树林里排练的织工线团儿却意外得到了仙后短暂的追求,飘飘欲仙。整个戏剧充满笑料,让人捧腹不断,当然作为喜剧,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仲夏夜之梦》插画,此处是仙后被迷惑后爱上戴着驴头的织工线团儿
那么此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许可以引用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的话回答,“爱情不要用眼睛去辨别,而要用心灵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