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袅袅的余音,论电影游园惊梦的庭院

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m.360xh.com/xinwen/3260/66346.html

提及“游园”、“惊梦”,总让人想起四大古典名剧之一的《牡丹亭》。

杨凡执导的《游园惊梦》(),借用原著《惊梦》、《寻梦》的部分唱词,作为女性情感的载体,讲述三十年代的苏州歌妓古翠花,因曲艺了得嫁入显赫的荣府当姨太太,与同样钟情昆剧的女教师荣兰,发展一段同性情谊的故事。

导演钟情昆曲,促成《游园惊梦》的出现,但电影并非改编的现代版《牡丹亭》。电影利用复杂的庭园空间,让出入于新旧社会的女性反覆游园,甚至反串为男性,阐述不同的女性命运;同时,借着铺叙她们的同性情谊,展现女性从“传统”到“现代”,自我角色定位问题的一个延续和变体。

走进花园的女人

春意冉然的花园,是杜丽娘发现青春之美的重要空间。电影中如花美眷的古翠花,以歌妓身份嫁入荣府,自称“从很多人的地方,走进漂亮的花园”的她,并没有自美丽庭院获得心灵上的解放;反之,翠花离开风光的得月楼,只是从社会边缘的“花园”,走进荣府这个封闭的私人“花园”。

电影开首搬演柳梦梅追寻杜丽娘的昆剧片段,继以掠影般的单镜头,跟从二人的步伐进入荣府;镜头从柳梦梅过渡到伶人,最后聚焦在翠花身上,让荣府的奢华尽现眼前,也戳破了翠花的戏子身份,为电影定下凄美的调子。

电影的前半部分还用了不少的横移、慢镜头,让她的荣府生活如卷轴画般展开。唯美细致的画面,让人目不暇给,又同时与内向、单一乏味的家庭生活空间,形成张力。边缘的位置、局限的空间,在色彩浪漫、对比分明的镜头下,呈现一种吊诡的安全感;翠花的“传统”形象,因而使人哀叹,也让人眷恋。

从庭园到户外花园:两次“惊梦”

汤显祖让杜丽娘在半开放的杜府庭园──介乎闺阁与自然世界的空间──得遇柳梦梅,是非常巧妙的安排。在《游园惊梦》里,那空闺以外、荣府以内的庭园,亦是翠花重要的心灵空间。在这里,她不必抛下身份与家庭,又能与男相打扮的荣兰谈情共舞,寻找心灵上慰藉,更有“柳梦梅”为她庆生,对唱脍炙人口的《山坡羊》、《山桃红》。对于翠花来说,这庭园何尝不是她“惊梦”的场景?

随着荣府家道中落,府中庭园逐步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金叶、绿林荒郊的空镜。这些过场的镜头,映照着翠花的命运,表明她逐步离开封闭的荣府,走进开放自主的社会。片末,翠花带着二管家战亡、生前暗恋自己的消息再度“游园”,本已悲喜交杂的情绪,又因遇上“柳梦梅”别恋他人──荣兰与邢至刚约会,变得更为龌龊。翠花在户外花园再度“游园、惊梦”,接触到自由恋爱的开放、热情,却也体会到它的复杂难测的阴暗面;这正是翠花在树林里举步维艰、落泪痛哭的原因。

新女性“寻梦”的两难狭缝

电影中的荣兰生活独立自主,是相对于翠花的新女性。特别的是,荣兰只会在荣府作反串打扮,与翠花对唱、调情;所谓的暧昧关系,电影毋宁更偏向呈现一种同性的欣赏、怜悯情谊。明清戏曲也有不少的“拟男”作品,它们或通过回避女性身份,增加女性发言的机会;或为服膺于男性话语权下的表现。

《游园惊梦》较近于前者。反串的荣兰,能名副其实与翠花相恋,配合她在荣府以外的知识女性形象,电影增加了女性自我呈现、发声的机会。荣兰局限于荣府的“拟男”举动,是知识女性从“现代”反身自顾“传统”的行为;她对翠花的“爱”、迷恋的“颓废感”,是对传统女性角色定位的同情和眷恋。

电影把故事设置在三十年代──距离传统与现代皆相去不远的时刻,似是刻意的安排。女性化的荣兰坦然面对女性的欲求,即为新女性摆脱男权家庭的“寻梦”过程。教育、知识让荣兰了解传统女性的枷锁来源,但也为她带来新的社会责任,逼使她思考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意义。

荣兰面对邢志刚产生罪恶感,在背叛以外,更多的是无法承担“在翠花身上施加压力与痛苦”的责任。对此,她只能以抽烟来自我麻醉。电影中的翠花沉迷鸦片、荣兰潜遁于香烟之中;现代女性获得自由,到底是摆脱了被伤害的机会,还是承担了更多避免伤害他人的责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认为,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常带有典型化的匮乏形象。杨凡摄影机下的女性,确实未获得真正的解放,但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几近失语,且多数被置于被动的位置:面目模糊的荣老爷、含情拜别的二管家、无知的小生,以及无法挽留荣兰的邢志刚,都是这类的男性。相对于可主动窥视、戏弄、诀别男性的两位女主角,这些男性角色实在更为“匮乏”。由此观之,《游园惊梦》呈现的女性矛盾与失措,显然并非服膺于男性话语权下的乏力表现。

从翠花到荣兰,电影主题曲所言那“明明,已握在手中”的,不论是爱情还是知识、是庇护还是自由,女性所寻的梦,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缠徘徊……电影中的同性情谊,是女性无法摆脱新、旧社会施予的期待和压力,只能相互依存的结果,可视为电影对于现代女性能够摆脱传统社会角色定位的论调,提出疑问。随着翠花病逝,旧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电影的时空只有“从前”和“其后”,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到底女性所受的压迫是终止、延续,还是变换了一个方式出现,显示电影曲终人散后,仍颇为夹缠的尾巴。

参考书目:

李天铎编著:《当代华语电影论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淑娴着:《女性书写:电影与文学》,青文书屋,。

香港艺术发展局编著:《第廿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