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于年写了一篇论文《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说:八板黄梅戏的另一种流水板,也分上下句。早年不但有锣鼓过门,还有复句,即下句重复后半句的三个字,还要帮腔。它的基本结构只有上下句,主要特征是切分音的运用,由于它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运用分音,便使强弱关系发生变化。这其实是早期青阳腔发展滚唱时所创造的。
王兆乾先生在文中列举了岳西高腔《荆钗记.撬窗》(崔梦常唱)的谱例进行分析。并说:这种节奏型,可以用于不同的长短句子,和不同调试的唱腔,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徽剧的“四平调”,文南词中的“平板”也竟与高腔商调式这种节奏型的滚唱十分相近”。
关于徽剧的四平调: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剧场史(外二种)》说:“所谓吹腔,它与二黄平板实为同一体系,而二黄平板旧有四平调之称。”
欧阳予倩年6月发表在《小说月报》17卷号外上的《谈二黄戏》说:“吹腔(艺人称“咙咚调”)出于弋阳腔,而从吹腔又产生了平板二黄”。
年湖北省戏曲工作室编的《戏剧研究资料》《汉剧》记载:“其中,约有二三十出主要唱四平调,即平板二黄......四平调出自徽调“吹腔”(旧称安庆梆子腔),吹腔出自青阳腔(徽池雅调)……追根溯源,二黄源于安徽"。
由此可见,徽调的“四平调”是在吹腔的基础上产生的。因四平调(平板二黄的旧称)又产生于吹腔。而吹腔又来自弋阳腔的变体青阳腔与昆曲等的结合。既然王兆乾先生说黄梅戏的八板“其实是早期青阳腔发展滚唱时所创造的”“唱腔与徽剧的‘四平调’十分相近”。
吹腔、徽调、黄梅戏均产生于安庆地区,所以说,黄梅戏的八板来源形式是:青阳腔(弋阳腔的变体)加昆腔等形成了吹腔,而吹腔又产生了徽调的四平调、黄梅戏的八板以及文南词“平板”等。
前文说到的黄梅戏主调“平词”、“二行”、“三行”均来自青阳腔,这些腔调均属于板腔体,其实在青阳腔演变成这些腔调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吹腔的优化。因为吹腔是青阳腔、昆曲以及安庆当地民歌等结合而形成的腔调。
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指出:“吹腔,昆剧中吸收的地方声腔,从徽班中传来。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弋阳腔演变而成的徽州四平腔因受昆腔的影响,在安徽枞阳、石牌一带形成了一种新腔,初名‘枞阳腔’或‘石牌腔’,仍用曲牌体,后来逐渐变为板式体,用七字句、十字句,称为‘吹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20页)
吹腔又称石牌腔、枞阳腔、安庆梆子。至今湘剧、南剧、滇剧称“安庆调”。黄梅戏主调声腔来源于安庆地区产生的声腔----吹腔。而吹腔的产生又与在怀宁黄梅山建有别墅的阮自华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已有前文详解),所以,黄梅戏从声腔及名称上溯源,均来源于安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