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作曲比讲话容易些。”卓圣翔一面拨弄着怀中琵琶,一面笑着自我调侃。这位75岁的台湾资深南音大师,今年成为厦门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在厦台胞首次参评厦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台湾南音大师卓圣翔(右)和学生罗纯祯(左)庄杨筱/摄擅弹琵琶,有“琵琶圣手”之美誉;精研南音曲牌、指谱,所谱曲子数以千计——出生于福建南安县(现南安市)的卓圣翔7岁开始学习南音,从此与之相伴终身,对南音音乐的采集、整理、演奏、教学、创作、保存及推广,成为他的人生主线。半生辗转东南亚各地,卓圣翔于每个落脚之处汲取南音养分,也播撒南音种子;定居台湾30年,他为两岸南音的交流和传承尽心竭力。“其实是不是‘非遗传承人’,我都会继续这样做事情。”卓圣翔简单质拙的话语,是他对南音一生痴迷的最好总结。半生辗转修炼技艺谈及与南音的缘起,卓圣翔忘不了那个教他弹琵琶、唱曲儿的堂哥卓圣煌,“他大我十多岁,自幼唱戏,是花旦,南音也唱得很好。”印象中“从小就长得很漂亮”的堂哥不仅为卓圣翔推开了南音世界的大门,更带着他从南安到厦门拜师学艺,师从“南音一代宗师”纪经亩,和人称“厚仙”和“南管先生”的白厚。因父亲在菲律宾经商,早年间卓圣翔的辗转都和“与父亲相聚”有关,“12岁到香港是因为我爸爸从菲律宾过来见面比较方便,就在香港待了18年,后来到菲律宾也是因为爸爸年纪大了,希望我帮他把生意顶起来。”然而从小学习南音的卓圣翔,无法放下这份执着,接手父亲的事业。他说服父亲把生意交由合股的亲戚打理,便又一头扎进南音的世界。“可能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我现在还算是有点成就吧……”卓圣翔嗫嚅着。父亲的过早离世,让本就有限的陪伴成了奢望,他希望对南音的挚爱与坚守能回应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也些许慰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那段辗转旅居的日子里,卓圣翔的南音技艺不断精进、渐入佳境,并且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收获期——在香港参加福建体育会南音戏剧组,参与南音的编曲、教学,与受聘来港教学的师父纪经亩朝夕相处,学习南音作曲的知识与技巧;赴菲律宾加入国风郎君社,拜林玉谋为师学习指谱,成为“台柱”;受新加坡湘灵南音社社长丁马成的邀请担任音乐指导并专职作曲,与擅作词的丁马成合著《南管精华大全》,创作南音新曲三百余首。当年卓圣翔几乎走遍了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协助当地南音社团的建构和教学,彼时的播种与培育今日已蔚然成荫。谈及多年后的今天,还能与这些社团在泉州南音大会唱上聚首,卓圣翔有欣慰,也有自豪。“有一次我随湘灵南音社到台湾演出,有人告诉我,他们很多人想学南音,但苦于没有老师,希望请我过去教授。”年,45岁的卓圣翔决定定居台湾,他说,台湾离大陆很近,而且那里有南音植根繁盛的土壤。两岸携手焕发“新声”起源于唐宋的南音发祥自福建泉州,并传播到漳州、厦门等地,进而伴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流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乃至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形成一个约有五千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南音,就是乡音,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卓圣翔跨越一个甲子的辗转,便也是循着前辈的足迹、南音的衍播。先后创办高雄串门南乐团、台北奉天宫南乐团,在台湾二十多所中小学开设南音兴趣班……定居台湾的30年,卓圣翔潜心于南音传承,更致力推动两岸南音交流。频繁往来于两岸的他,组织台湾当地的南乐团来闽巡演,与厦门各大南音协会携手策划多场两岸南音交流活动,还受邀担任福建南音网艺术指导,创建南音曲库、录制教学视频。卓圣翔常常应邀到厦门各社区义务教授南音(罗纯祯供图)卓圣翔给厦门翔安欧厝的小朋友们上课(罗纯祯供图)年底,卓圣翔成为厦门翔安欧厝“南音泥土计划”的传习老师之一。这一计划邀请专业的师资力量和高等院校进驻,为欧厝和澳头村民传授南音技巧,培育弦乐新人,让古老南音焕发“新声”。如今,卓圣翔每个周末都会带着两位老师一起在澳头超旷美术馆开班培训。其中一位,便是卓圣翔的台湾学生罗纯祯。“当初卓老师邀请我过来参加‘泥土计划’时,我还有些犹豫,因为我在台湾做护士的工作,南音原本只是我的业余爱好。”罗纯祯说,跟着卓圣翔学习南音的十余年间,她也曾赴大陆参与南音交流活动,当时大陆对于南音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南音的热爱和对大陆南音氛围的向往,促使罗纯祯最终追随老师落地厦门,“我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层面。”一生痴迷惟愿传承“南音很迷人,是会让人入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份痴迷,卓圣翔从未停止在南音的世界中探索尝试。20多年前跨越南京、苏州、杭州、北京的“昆曲南音演唱会”,让浸润着唐风宋韵的南音与昆曲古乐遗风的气质交相辉映,而这也成为卓圣翔将唐诗宋词谱成南音的缘起,“当时有一个观众说,你们唱的这些词我们不大理解,要是你们用唐诗宋词来作曲,该多美妙啊!”正是从那时起,卓圣翔将古典诗词融入南音的古老唱腔,调和出别样魅力。“第一首谱曲的是《静夜思》,因为它朗朗上口,小朋友也能够容易唱、容易学。”在卓圣翔看来,南音的传统是根基,一定要加以保护,但要在这个基础之上蓬勃发展、开花结果,就不能一直停留原地。卓圣翔谱曲出版的第一张《唐诗宋词南管唱》专辑,由学生林素梅演唱庄杨筱/摄卓圣翔笔耕不辍、作品不断,不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养分,更希望记录当下,供后代传唱。《雷锋之歌》《青藏铁路》《中国的脊梁》……每当卓圣翔觉得有值得纪念的事件主题,就会让学生罗纯祯创作歌词,再由他谱曲。“有一点我比较顾虑,现在就算是南音学校,也没有开办作曲系、作曲班。”卓圣翔说,在南音创作过程当中,因传统曲牌无法准确描绘歌词风格时,他也会因应自创新的曲牌,但不管如何发挥,依然要符合曲牌特点、遵循曲调规律。《南音作曲概论》一直都在卓圣翔的书籍出版计划中,他希望,以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为后辈提供些许借鉴。不论是纪经亩老师传授的琵琶古典弹奏技法,还是白厚老师教导的南音传统唱腔艺术,当年师父们的口传心授,早已融入卓圣翔的艺术生命。如今南音日渐式微,年逾古稀的卓圣翔更觉身上传承的责任,潜心将这些技艺心得整理成书,录制音频、视频。近来卓圣翔常常奔波于厦门、泉州、福州,为“世界非遗南音曲库”的录制工作而忙碌着。他依旧每周周末为欧厝和澳头村民悉心传授南音,如同当年师父们教导他的那样。(海峡之声记者庄杨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