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959.html亲爱的朋友,您有没有听过这样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劄劄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的一首,内容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写下的时间是汉代。您有没有听出来,在短短的十句诗中,我念到了“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有了这些叠音词,我们好像就能想象:远方传来织布机的声音、也像黄鹂嘤嘤清丽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来自薄雾的清晨,雾中风景,人影树影,所有的一切都娉娉袅袅起来。今天,我要带您回到汉代,我要把一件珍宝放进您的多宝格中。它就是诞生于西汉中晚期的玉舞人佩。一、玉从何处来年夏天,上海复旦大学馨然书院的薛静主任带团造访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里,我们因为文物而结缘。后来他们希望我到上海教授文物课程,我当时就规划了一个专题,叫做“乘着文学与文物的双翼,探看时代的美丽容颜”,先讲诗词与文学,再实际到上海博物馆看文物。效果果然非常好。因为文物与文学都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它们都同样产生于一个时代。所以,就像我今天在这里跟您讲述一样,我们先铺陈了那些朦胧的、隐约的,文学文化的氛围,然后再站到文物面前,一切的想像和感受全都活色生香起来,文物彷佛放出光彩,五颜六色地辐射着它的时代的光晕。现在,请您想一想:汉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那是汉赋与汉乐府的时代。汉赋最是夸张华丽,最重词藻铺陈,专写宫殿华厦、大型宴会,通宵玩乐,巡游田猎。汉乐府却最是小情小爱、长相思、恨别离,战争离苦,在田埂与柴门之间相思缠绵。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就像我们今天的M型社会呢?上流社会衣香鬓影,丝织罗绮,底层百姓却仍是“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织缣日一疋,织素五丈余”的桑麻时代。但它毕竟是距今两千年的时代,所有的场景不免带有《诗经》的模样,有着植物光影摇曳的生气,它也仍是《楚辞》的姿态,诸神神彩飘逸、彩霞流光。汉代真是一个去古未远,仍古意盎然、原始的生命力勃发的时代。今天,我要带您去看的这件汉代玉舞人,也充满了这样的时代气息。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她是玉制的,二,雕刻的是女子的舞动的姿态。下面,就请您来跟我一起,细细探寻她的美丽:首先,说到玉,您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颜色?是森林般的嫣绿色?还是如凝脂的莹白色?前者,如森林般的嫣绿色,是翡翠的颜色。翡翠在明代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虽说在唐代的某些出土文物中已经有了翡翠的踪影,但它大量出现在中国,还是要等到明代,比如明崇祯时期,大旅行家徐霞客就在他的《滇游日记》中记载过,云南腾冲等地有人对玉石进行加工制作,这些玉石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翡翠。那么,汉代的玉石是哪里来的呢?就拿我们的这件汉代玉舞人来说,它是和田玉,就是中国自古以来说的“君子如玉”的那个玉。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先民在自然里学习光与热,风与火,可食与不可食,可用与不可用。所有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皆有灵性;在可用与不可用之间,竟然存在这样珍稀的、坚硬的,莹白的美丽的石头,中国古代字书《说文解字》里说到:“石之美,曰玉”,就是最写实的描写。我们并不知道在苦寒的年代,这样美丽的石头曾经如何奇迹般诞生,又帮助我们的先民度过怎样的难关,我们看到现在大量出土的玉,显然扮演重要角色,如玉璧、玉圭、玉琮等,每一件出土玉器都伴随了一段王公贵族的故事。在台北故宫的“敬天格物”玉器展区里,我们甚至能看到,某些玉器上带有一些神秘的密码:例如,良渚的玉璧上,刻绘了鸟立在祭坛上的符号,玉琮四面的直槽上也刻了无法破解的符号,显然,通灵的美玉已经是神巫和王,与天地交流对话的媒介了。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带有神性的、带有权力的、带有一切期许作用的、可以为誓约的所谓的玉,大多都是产自新疆和阗的白玉。从殷商时代开始,和阗玉就进入了中原。迢迢千里啊,从新疆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抵达河南,长路漫漫,因此越显得珍贵。和阗玉出现在中原时,便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象征之物:在祭祀,礼仪等场合,玉是神与人沟通的媒介,非玉不可。《天工开物》中说:“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指的就是莹白润泽的和阗白玉。《诗经卫风》里形容美人,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中的肤如凝脂,既是形容美人的皮肤,也是形容最好的和阗白玉,比如羊脂白玉。请您想像一下,“凝脂”是怎样的质地?“凝脂”是什么?它就是凝结的动物油脂。天啊,对讲究健康养生,清淡饮食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这的确不是太雅观的意象,然而,在距今两千年前,这恐怕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天然的白色了。这个白,带有厚度,带有润度,因为厚度与润度,自然出现了莹莹光泽,这也多么像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啊,我们总爱那些蔼蔼内含光的品格,从不爱闪闪发光的钻石。二、玉与舞人关于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自己的划分方式,他们将距今八千年到四千年前的时期,称做“玉之灵”,随后的时期,则称为“玉之德”,从这里开始,玉已经从神界,走向了人间。在如此漫长的时光甬道中,我们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各地文化渐渐融合,到汉代时已大致融为一体。有时候,我想像这样的画面:那些曾经被巫师、王者高举着的玉鹰、飞腾的龙、神人等等,在这条长长的时光甬道中走着走着,不断幻化,而我们在汉代的时间出口等待,迎面而来的,就是翩翩起舞的玉人儿啊。以玉制作成的舞人题材,从战国末年开始出现,直到汉代,这恐怕正是我们此前提到的从“玉之灵”走向“玉之德”的过程。我们总说周公创造了礼和乐,在礼和乐的进行中,借由仪式、仪式性来确立正统。但是我要问您:这样的乐,必定是钟鼓齐鸣,庄重恢弘;但是,这真的是人们享受的、爱听的吗?《礼记·乐记》中有一个故事,魏文侯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怎么回事呢?魏文侯说:怎么我听古乐就昏昏欲睡,听流行音乐则完全不觉得累呢?您听到这里也许也会心一笑了!仪式性的音乐为了显示堂堂皇皇,不免中正平和,较少变化;所谓的“礼崩乐坏”下的靡靡之音,反而显示了人们在太平盛世下的世俗娱乐需求啊,这种需求,今天的我们也一直有。所以,年代稍晚于屈原的辞赋大家宋玉就说过,器物有大有小,小有小的用处,大有大的用处;郑音、雅乐各有适合演出的地方,就像今天的我们,既能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也能去听昆曲折子戏。圣人孔子说:一弛一张,有劳有逸,这就是古代圣贤周文王、武王的施政法则。雅乐,是用来在天子的宗庙演奏,它协和人与神沟通对应的关系;郑卫这一类俗乐是用来在非正式的场合,让宾客们促膝而坐,欢乐愉快地度过悠闲时光,它并不是用来教化百姓的,但听听又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亲爱的朋友,现在让我们在脑海里上演一出汉代宫廷大戏吧!想象一下:音乐响起,歌队吟颂、美人身穿层层缠绕的深衣,长长、长长的袖袍,衬托出窄窄的腰身,再加上飘逸的丝质绶带,有的绶带上挂着环珰玉佩,舞动之间,深衣的刺绣花纹,暗影浮动,下摆如繁花绽放。现在,请您记住这位美人的样子,然后将她缩小,缩小,再缩小,缩小到大约3公分宽、6公分高。是的,这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汉代玉舞人的大小。她的左袖高高扬起,抛掷过头部,右边的袖子则是摆动下垂成为翻卷的云状,长裙委地,柳枝细腰像随时要扭动起来。最近,在台北故宫有一场特展,叫作“实幻之间—院藏战国到汉代玉器特展”,策展人蔡庆良博士说:“汉代工匠精确地捕捉舞动中最精彩的瞬间。其锐角三角形的构图,产生向上的视觉力量。不过,秀项、纤腰至裙摆则呈现出曲线身形,使中轴微妙地偏移,形成倾斜不稳定的动感,暗示横向的舞动方向,加之长袖蜿蜒至尾端卷起,营造长袖翻飞的动感。”我们总说眼见为凭,而战国到汉代的工匠,正是用高超卓越的视觉艺术,用我们的眼睛引导我们的想像,让明明静止不动的玉片,出现了动感。说到这里,您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长袖善舞?我们形容人善于经营人际关系,非常善于周旋,其实不折不扣就是汉代的写实场景啊。汉朝延续了楚国文化,长袖舞的形成,与楚人崇尚浪漫、充满幻想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有密切的关联。“楚王好细腰”,楚人也无不以小腰秀颈、长袖拂面作为判断美女的标准。汉代玉舞人正显示了来自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可能今天的我们会觉得这种审美已经过时了,觉得它不过是一种推崇轻柔羸弱的美学,是这样吗?其实不是,让我们再看看玉舞人,这样的身体姿态对舞者有极高的要求,她必须具备纤细的腰肢和柔韧的身体,这是力与美的表现,二者兼有,才是汉朝。不然,哪里会有后来的大汉天下呢?三、结语从前,人们这样形容汉武帝的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来,又有可以掌中轻舞的的赵飞燕,现在,我们好像都可以在这件只有拇指高度的汉玉舞人上看见她们的身影,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美人眯起的细长双眼,浅浅盈盈微笑。真的,乘着文学与文物的双翼,我们是可以看见时代的美丽容颜的。亲爱的朋友,您也许要说了:小小5公分的玉舞人,你写了多字,有必要吗?我想告诉你,当然有必要!这就是文物的魅力啊,当您知道的关于它的身世越多,您就想看得更多,您就会拼了命想贴近玻璃展柜,在喜欢的文物面前看了又看,叹了又叹,在博物馆里流连忘返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