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39.net/pf/a_5131649.html摘要:从明代中后期开始,苏州牢牢把控着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近年之久,从生活方式到行为举止,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标杆。苏州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正文:明清客厅明清时期,达官贵人家庭的流行风尚是什么样的?论住,三进院子大概是起步价,细木家具、假山园林绝不可少,看起来就透着一股雅致;论衣,自然是着锦穿罗,不惜工本;论吃,讲究的是江南风味,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也;论玩,古董字画是必备的,闲暇时,再让家养戏班演上一出《桃花扇》,更是风雅之极。可以看到,在这些流行的元素中,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城市剪影——苏州。苏州园林自明代中期以降,苏州在中国时尚界的地位大抵相当于现在的法国巴黎。无论衣食住行,乃至行为举止,一旦在苏州本地开始流行,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蔓延至全国,其影响力之大,在明清两代大约是首屈一指。正如万历年间所流传的说法:“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广志绎》)那么,苏州是如何成为时尚之都的呢?一、创造流行的急先锋——昆曲在明清时期,昆曲的影响力,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好莱坞电影,甚至尤有过之,因为压根就没有能够和它竞争的对手。昆曲演员从14世纪起,昆曲已经诞生在苏州昆山一带,但流行程度却极为有限,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小剧种而已。然而,到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时,昆曲在吸收了其他许多剧种的优点后,形成了它极为独特的“水磨调”唱法,得到了大批文人雅士和富商大贾的喜爱,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开来。当时,即使是在远离苏州的北京城里,昆曲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热捧,甚至出现了争学“吴语”的风气。当时,不仅官员和富商纷纷以听昆曲为时尚,就连皇帝本人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万历年间,仅在皇宫之中,就有三百多名内侍“兼学外戏,外戏,吴歈曲本戏也”,可见万历皇帝本人对昆曲的喜爱程度。到了清朝初年,昆曲界又出了两位名人——洪升、孔尚任,这两位的名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甫一问世,立刻在大江南北受到“昆粉”的狂热追捧,昆曲的流行程度随之水涨船高,除了正宗的“南昆”之外,还衍生出了“京昆”、“湘昆”、“徽昆”、“滇昆”、“川昆”等流派,影响之广可称空前。昆曲《长生殿》二、受人追捧的“苏意”在昆曲的带动下,苏州的其他生活元素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这股发源于苏州的潮流,被明清时代的人称为“苏意”。“苏意”中,首先被其他地区所热衷的便是苏式打扮与服装。明清时期,苏州女性的装扮以各类发式的设计为主,出现过“时世妆”、“牡丹头”、“元宝头”等等流行装扮,均在全国流行一时,受到各地女性的效仿。在服装方面,苏州女性也一直引领着潮流方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流行于明末崇祯年间的“水田衣”:这种服饰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以零碎衣料拼补而成,从视觉效果来看,估计与丐帮的“制服”属于一类,按理说是好看不了。然而,当这种服饰在苏州流行开来之后,各地女性居然“群然则而效之”,可见当时苏州制造流行的能力着实惊人。另一个“苏意”的典型代表,则非苏式家具莫属。根据明代正德年间的《姑苏志》等史料记载,在这一年代里,苏州的家具样式和制作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按照时人的说法,苏式家具“尚古朴不尚雕镂”,做工精致,选材又以紫檀、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材为主,很好的迎合了明中期以来兴起的文人审美意趣。因此,自嘉靖、万历年间开始,苏式家具从江南地区开始,逐步成为了全国的主流样式,也成为了如今明清家具研究的主要对象。即使到了清代中期,“广作”家具开始流行之后,也有着“广州匠、苏州样”的说法,“苏州设计”依然把握着家具式样的话语权。苏式南官帽椅其实,不光是服装器物,当时还有许多人连日常行为举止也刻意模仿苏州人,特别是在年轻人中,苏州人的行为举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明末的《大泌山房集》、《赖古堂名贤尺牍二选藏弆集》等笔记、信札中,都曾记载了当时的年轻人以模仿苏州人行走坐卧为时尚的情形。三、流行背后的强劲支撑“苏意”之所以能够在明清近年的时间内流行全国,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苏州地区领先全国的商品生产能力。从明代开始,官营的丝绸生产便开始集中到苏州、杭州、南京一带,逐步发展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绸制品生产中心。而到了清朝前期,苏州的丝绸生产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吴县志》等史料记载,当时苏州城内,从事丝绸生产的“织户”达到上万家之多,即使在苏州下属的吴江县盛泽镇、黄溪镇等地,丝绸生产也成为了支撑当地经济的主要力量。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质量的提高与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独步天下的“苏绣”工艺,苏州丝绸制品从生产到销售都较其他地区的产品有着较大的优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行,甚至成为了出口海外的重要商品。苏州刺绣博物馆藏品在丝绸制品之外,苏州的酿酒业也极为发达。按照乾隆年间苏州地方官员的奏折等资料记载,当时仅苏州木渎镇一地,从事酿酒业的居民就达到两千余家,仅每天消耗的粮食就在“万石”以上,而到了道光年间,木渎横金乡(今横泾)一地,每天生产烧酒达到一万斤以上,可见规模之庞大。除此之外,苏州在眼镜、折扇、漆器、玉器、竹器等各类手工制品的生产上,都在当时居于领先地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时苏州商人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品牌意识,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名品名店”。为了保持品牌信誉,苏州商人格外重视商品质量等因素,也为苏州商品行销不衰提供了最好的保障。苏州老字号可见,明清时期的“苏州风尚”,实际上是由这一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所决定的,同时也与苏州商人善于经营的能力密不可分。参考文献:《吴县志》《广志绎》《姑苏志》《旧京遗事》《板桥杂记》《谷山笔塵》《大泌山房集》《赖古堂名贤尺牍二选藏弆集》《为请严米烧之禁以裕民食事奏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