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心授
遇见昆曲最「真」的样子
本文作者韩昌云摄影
元未
学崑曲这件事情,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见了就喜欢,喜欢了就去追,追了以后入迷,迷了以后开始学。但,从开始学到真的理解崑曲艺术,却几乎是在习唱20几年后,不仅是唱曲的积累,更多的是人生经历的体会,才真的懂得老师们的艺术内涵,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跨出「教学相长」的第一步。
活动场地得到台北市文化局大力支持,选在重修的日式古迹——纪州庵文学森林新馆举行在「教」中「学」的经验特别珍贵,因为一边教一边发现问题,一边回头请教老师,透过这个「沉重而幸福」的过程,加上年疫情来得又快又急,猛然抬头一看才发现: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自己的学习历程,而是世界变化得太快,在高速网路的催化下,一切都变得那麽容易而速成。崑曲一样很美好,但总觉得有些事情开始变质,开始不一样了。
左一为前传统艺术中心主任柯基良先生,任内曾大力支持崑曲传习计画,《崑曲辞典》编撰计画,并多次支持大陆崑团来台演出录影计画年,对全世界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场生离死别的惊吓。惊吓中,成千上万的人们失去了性命,存活的人则是被限制了行动自由、聚会自由。于是,各种网课开始高速发展,云端讲座、线上曲会也满足了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殷切愿望。
疫情初始的开学前夕,学校助教来问我,开授的戏剧创作工作坊是否考虑收无法返台的外地生,让他们线上学习?我思考了很久,最终拒绝了。因为对我来说,工作坊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和相处,人是活的,教学也是活的,老师必须要能感受到学生的内在和思想,人与人的互动需要能感受到彼此的脉动和温度,这时候,我想起了蔡正仁老师说的「口传心授」。
蔡老师在讲演中
蔡老师说,「口传心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口传的时候,学生心裡领「受」了多少?是,老师传,学生受,这中间知识传达的过程,有没有失真?有没有遗失什么细节?甚者,有没有什么自以为是?这都是为什么蔡老师特别强调,学了以后一定要演出,而且要不断地再磨、再修,而且必须得要有老师看著,否则不知道自己哪儿好,哪儿不好,越演越坏就糟了。
活动现场坐满了爱好者是啊!所以,「口传心授」,传授的不只是嘴里和身上的艺术,还包括了眼睛、耳朵对美感的辨知判断能力,那是一种对待艺术、对待同行、对待自己艺术生命的态度。
打从年远赴杭州追随王奉梅老师习曲以来,在崑曲传习计画中所曾经追随过的众多老师们,以及曲社在年邀请来台教学的沈世华老师,不管是哪一位老师,他们所带领的绝对不是“领进门”而已,而是整个修行淬炼的过程。可惜的是,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学生们往往才刚进门,就想获得成果,还没有培养出内在的美感,就急著渴望有所表现,得到赞美。
蔡老师现场示范,擫笛:廖锦麟先生科技最大的好处就是「高速」、「即时」、「没有距离」。在这样的大量资讯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筛选,只看自己想撷取的部分,久而久之,表面上的速度快了,内在的不成熟和脆弱,往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交流中,不堪一击──「说不得」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和人之间,更喜欢停留在表面的和谐关系中,至于是非对错、好坏差异,说了就起冲突,谁把真话说出口谁就是坏人。对,不说了。
活动结束后的签售回想起学崑曲的历程,我想,我真的很幸运。在老师们眼中,艺术胜过一切,那种真心与真诚,带领我遇见了崑曲美好的样子。
在这个崑曲界热闹庆祝的纪念日,我只希望能有更多人静下心来,把艺术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因为,崑曲中的口传心授,并不需要多余的自我,也不需要热烈的掌声,需要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愿意放慢脚步,慢慢学习,慢慢体会,在艺术中忘我。
作者后记:特别感谢上海崑剧团在访台演出期间,玉成这场DVD发布会,谢谢上崑!(END)
“”福利今天是“”正日子,转发并留言说说您学习昆曲的故事,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赠出《蔡正仁老师「俞派唱法传承计画」二》一份(见下图),选取两位赠出《素心斑斓·元味昆曲摄影辑录》各一套。(5月23日22时截止)-
昆曲非遗20年特辑
①十年后的你们还好吗?
②非遗二十载功过待人评
③见好景艳阳天,愿万紫千红尽开遍乐上山明年第31期
口传心授遇见昆曲最「真」的样子昆曲非遗20年特辑④本期作者:韩昌云摄影:元未编辑:锦年往事乐上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