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舞台之上风姿绰约,水磨婉转;舞台之下如痴如醉,不吝掌声。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成为濒危待“抢救”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北大,昆曲“姹紫嫣红”的景象,在校园里渊源有自,后继有人。作为北大最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百周年纪念讲堂自年正式运行后就有意识地通过舞台艺术传播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足“高雅艺术殿堂、素质教育课堂”双重品牌建设,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建立合作,于年3月6日开启“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至今已延续17年,即将于今年11月迎来百场纪念演出。北方昆曲剧院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剧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便是讲堂与北昆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共同努力。17年以来,到讲堂听昆赏韵是许多昆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享受,艺术家们也深感在北大能够得遇知音。美美与共,百年友谊弦歌不辍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戏剧美学成就最高的剧种之一。北京大学与昆曲艺术渊源深厚,与北方昆曲剧院也有着百年友谊。早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便开设戏曲课程,这成为高校昆曲传习的开端。年,北方昆弋班社“荣庆社”(北方昆曲剧院的重要历史源头)进京演出,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后来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第一任院长的“昆曲大王”韩世昌先生更因受到北大师生的支持而大获成功。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后曾多次到北大演出,剧院演职人员和北大师生、校友也常进行昆曲交流活动。年,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现名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成立,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张卫东受邀进行14年的昆曲教学,培养了大批昆曲爱好者。新世纪以来,北大人与北昆艺术家的艺术之缘在讲堂舞台上进一步延续。特别是年和北昆共同推出“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双方携手通过开展演出、导赏、交流互动等方式深化联动,打造昆曲艺术整体展示平台,弘扬传播昆曲艺术,引领古老昆曲在燕园绽放。此外,讲堂和北昆还策划推出大型昆曲剧目,如新编昆剧《关汉卿》《续琵琶》、大都版《西厢记》以及斩获全国各大奖项的剧目《红楼梦》等。匠心独具的编排、精心设计的舞美,显示出主创团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对现代审美的独到见解,引发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深度思考。在讲堂舞台,师生观众领略过侯少奎等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演出,欣赏过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刘巍、邵峥等北昆中坚力量的表演,也见证过周好璐、邵天帅、张媛媛、马靖、朱冰贞、于雪娇等后起之秀以及潘晓佳、吴思、刘亚琳、王奕铼等昆曲新蕊的成长。昆曲以其极细腻的情、多层次的美、绮丽多彩的舞台人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走近传统艺术,领略不一样的风景。知音相惜,成就昆曲文化氛围从杜丽娘春游情动的儿女情思,到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依依深情;从杨贵妃游赏秋景时的浅斟低酌,到崔氏心潮难平的凄凉啜泣;从林冲英雄穷途的悲凉沉郁,到关云长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的昆曲表演团体,北方昆曲剧院以弘扬北昆之豪放雄浑、兼取法南昆之优雅绵长为特色,形成了豪放不乏细腻、传统兼具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精彩演出上演的同时,演后交流也是一番别开生面的场景。一开始,观众们的提问千奇百怪:“你演哭戏为什么不流眼泪?”“我们真流泪是会花了妆的,我们要克制情绪让眼泪打转却不能流下来。”……慢慢地,观众的问题“专业”了起来:“您演昭君,您是武旦吗?”“我是闺门旦,在北昆传统的《昭君出塞》中,昭君是以闺门旦应工的。”“您二位唱的是‘南北合套’吗?是旦唱南套,生唱北套吗?”“《长生殿·小宴》确实是这样的,但‘南北合套’的规律是主唱唱北曲,其他人唱南曲,并不是以生旦来区分。”……讲堂和北昆的坚守,不仅吸引一代代的北大师生走近昆曲,让昆曲在燕园找寻到了年轻的知音,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逐步培养出来一批专业的昆曲观众。时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刘宇宸在与观众进行交流过程中不止一次说:“半个世纪以前,北昆老院长韩世昌挂在嘴边的一副对子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们无法回避昆曲长时间低迷以至于成为‘遗产’这个话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昆曲人的话,叫‘坚守’!对于今天的青年演员来说更为不易。但是今天,我们在北大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也使我们看到了振兴昆曲的希望。”与北昆在讲堂的演出交相辉映的是,北昆艺术家们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基地的课程中为同学们讲解昆曲知识,并指导学校京昆社社员们排戏表演。正是这种惺惺相惜,成就了北大多年不谢幕的昆曲文化氛围。打造品牌,精心培育观众群体一场演出想要得到北大观众的认可并不容易,需要在各方面深思熟虑。讲堂通过与北昆携手合作,也积累了许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来到讲堂的观众既有长期看昆曲的老戏迷,也有首次观演的新观众,那么如何调剂“众口”呢?讲堂与北昆在演出安排上下足功夫。“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中三成以上为整本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烂柯山》等,这类剧目大多兼具完整的故事和北昆艺术风格,适合初次观看昆曲的学生观众。对于老戏迷来说,系列演出中六成以上的传统昆曲折子戏剧目就非常“合胃口”了,尤其是其中还不乏北昆看家折子戏,如《宝剑记·夜奔》《单刀会·望水》《孽海记·思凡》《牡丹亭·闹学》《西游记·胖姑学舌》《铁冠图·刺虎》《青冢记·出塞》等。另外还有其他传统昆曲折子戏如《牡丹亭·寻梦》《西厢记·佳期》《占花魁·湖楼》《风筝误·惊丑》等。折子戏不同于全本戏的“全”,每折时长为三四十分钟,演出重心不在“情节”,而是截取全本戏中最精华的部分,人物刻画鲜明,唱、念、做、打上有独到之处,且皆是经过历史选择,沉淀下来的精品,其艺术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校园剧场而言,最重要的是培育观众群体。观众的数量、质量对艺术的发展、创新、繁荣至关重要。要扩大观众的数量,就必须打造良好的宣传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传播推广;要提高观众质量,就需要开展艺术课堂、交流互动、展览等活动,逐步培养观众的欣赏能力。双方通过策划演前导赏、演后交流等形式,并通过展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