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昆曲艺术,让昆曲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我今年82岁,从事昆曲艺术近70年了,对“坚持守正创新”有很多体会,对“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更是深有感触。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高峰。昆曲诞生后有句话,“四方歌者皆宗吴门”,昆曲这种新的声腔“水磨腔”软糯细腻,广受欢迎。几百年来,昆曲也经历了一个个困难时期,但总能绝处逢生,因为这个剧种是有艺术魅力的。昆曲就像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那朵“兰花”,代表了中国人精神层面既雅且美的部分。理解了昆曲丰厚的历史积淀,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是“守正创新”。昆曲有那么多优秀的剧目、曲牌,都是贴近我们中国人心灵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当然有责任守好。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昆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少了哪个字都不行。还记得年,上海昆剧团花了3年时间创排全本《长生殿》,并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一天一本,连演四天,这是《长生殿》问世年来第一次在现代舞台上全貌呈现。连演四天观众能否接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然而,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欢欣鼓舞。这部戏的创排非常不容易,我心里甜酸苦辣,有许多滋味。把《长生殿》全部搬出来给当代观众看,一直是我的梦想。昆曲有两部“经典中的经典”:一部是《牡丹亭》,另一部就是《长生殿》。这两个剧目经受了几百年考验,凝结着昆曲艺术的璀璨精华。《牡丹亭》已经多次出现在当代昆曲舞台,如果不能把《长生殿》排出来,让当代观众领略它的魅力,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里既有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戏,也有许多全新创作,既有昆曲传统,又有时代新气象,所以才能立得住。《长生殿》演出的成功,证明了创排经典老戏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观众是热烈欢迎的。它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昆曲这个古老剧种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艺术宝库经过用心开掘,可以在今天绽放夺目光彩。此后,昆曲的前景越发明朗起来。如今昆曲这么受欢迎,我真的非常欣慰。现在昆曲的年轻观众很多,我们演出时,舞台下往往80%是年轻观众,这意味着昆曲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文艺要发展,关键还是看作品。我们去年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自有后来人》,是上海昆剧团成立以来创排的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现代昆剧。经过剧本阶段一字一句的集体修改、排练场上的群策群力,剧组最后在唱腔上找到了“破套存牌”的方式,也就是说,保留昆曲曲牌,但打乱原有的套曲格式。这是昆曲艺术名家俞振飞很早之前提出的方法,也是一个既符合昆曲规律又能实现新戏创作的好方法。我在剧中扮演鸠山一角,为符合人物设定,我没有采用传统韵白,而是设计了一种介乎韵白和普通话之间的有韵律的念白。这个戏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打开守正创新的思路,昆曲大有可为,不仅能演古代才子佳人戏,也完全能够演好现代戏,完全可以驾驭红色题材作品。拓展昆曲题材,对昆曲艺术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从事昆曲艺术这么多年,见证了昆曲的兴衰变迁。对于昆曲,我心中就是四个字:热爱、责任。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昆曲艺术,让昆曲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个夏天,上海昆剧团正在忙着排新戏,台上都是年轻人,我担任艺术指导。现在的青年演员都很不错,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当年快得多,但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刻苦钻研。希望年轻人能够再加把劲,坚持守正创新,这样我们的昆曲事业才会“自有后来人”。(作者为昆曲表演艺术家,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人民日报》(年08月19日20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