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湘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由南宁市政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于近日在南宁精彩上演。来自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的19个优秀院团开展23场演出,举办26场活动,让邕城戏迷直呼过瘾。
感受东盟戏剧多元文化
此次戏剧周荟萃了众多东盟国家的艺术形式,包括文莱传统歌舞表演、柬埔寨宫廷舞剧、印度尼西亚舞剧《马林南康当》、菲律宾传统歌舞、缅甸传统音乐剧《生命轮回》、新加坡儿童剧《环保小天使》、泰国孔剧《罗摩衍那》,以及越南历史剧《孵龙丘的传说》、木偶剧《越南香色》、儿童剧《碎米和米糠》等,让广大市民不出国门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东盟风情。
戏剧周首设主题国,由印尼担任。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卫保沃在出席开幕式时致辞说,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和东盟国家一样,拥有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潜在的团结力量。在今年戏剧周中,印尼巴当班让艺术学院为大家带来的舞剧故事起源于西苏门答腊省的一段神话。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同时也向世界推广印尼丰富的艺术和文化资源。
此次戏剧周展演的剧目丰富多彩。文莱艺术协会在新会书院为观众奉献了文莱传统歌舞精粹展演。表演者身穿精致的文莱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他们在音乐旋律伴奏下,用缓慢而雅致的舞蹈,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来自丛林的舞动精神。文莱艺术协会于年成立,多次赴国外演出,传播文莱的传统音乐艺术,在工艺、设计、文学、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缅甸戏剧组织已有85年历史,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剧团之一,此次带来传统话剧《生命轮回》。剧目根据佛教故事改编,讲述马霍塔尔在生命轮回中,如何面对困难,努力修行,给人以智慧和真理的启迪。
越南“人民艺术家”阮氏丽玉为南宁观众带来越南历史剧《孵龙丘的传说》和儿童剧《碎米和米糠》的表演。她在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饰演了50多个舞台角色。年创建越南丽玉剧团以来,她致力于越南经典剧目的制作和推介,积极促进本土戏剧与国外戏剧的交流。
深化非遗文化交流互鉴
此次参演的经典剧目及其剧种,都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各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参与此次戏剧周的昆曲、粤剧、孔剧分别于年、年、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国际普遍认可、影响广泛、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今年正逢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本届戏剧周加大对粤剧精品剧目的引进力度,活动期间共有5场粤剧演出,让喜欢粤剧的市民大饱眼福。其中,南宁青年粤剧演员黄俊成艺术专场“绿城梨园献华章”最受南宁本地戏迷注目,其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培养了众多戏迷。
工作坊是历年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重点活动内容,今年的戏剧周工作坊以戏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通过相互学习、沟通,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戏剧和非遗文化。
工作坊活动中,柬埔寨文化艺术团、印尼巴当班让艺术学院、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分别展示了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印尼苏门答腊岛传统舞蹈、山西晋剧等传统艺术的魅力,分别就其戏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创作成果和传承推广经验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精彩的戏剧和歌舞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和热捧。观众们主动走上舞台,由艺术家手把手地传授戏剧动作技巧,感受不同地域的舞台戏剧艺术魅力。
中外艺术美美与共
中国-东盟戏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演示是戏剧周系列活动之一,其主旨是宣传中国和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艺术,达到共鸣共知、共分享共传播的目的。此次展览由《年“丝路华章”——中国-东盟艺术联展》《粤剧“追梦”——庆祝粤剧申遗十周年摄影展》两部分组成,共展出中国、越南、柬埔寨、印尼、菲律宾5个国家余件艺术品,涉及戏剧、摄影、油画、木偶、乐器、服饰、刺绣、雕刻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种类。
这些作品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呈现了艺术家的匠人技艺和大师风采,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戏剧艺术、民族文化与历史、风土人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髓,推动了中国与东盟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互动与合作。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是近年来南宁市精心策划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自年创办以来,吸引了中国及东盟十国共个艺术院团、50多家文化机构及众多知名艺术家积极参与,近40万观众观演,搭建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桥梁,充分发挥了“南宁渠道”在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实现了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开启了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