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心理师。为尊者讳,写这个故事时,我需要给他另取一个名字。可我想啊想啊,想破头也想不出比「吴益军子」更为尊贵的名字了。怎么办?那就借他用用呗。
好了,既然他跟我同名,那我就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故事吧。(连载中四十四篇)
1.
前头,我说的「一个有戏的地方」不是别处,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我说的「干点正事」不是别的,是在一媒体客串一把农业频道的记者。讲真的,在这样一个地方干这样一份差事,能满足我的很多想象。
你想呀,在心理服务行业浪荡够了,再换个新奇的行业泡上一阵子,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呀!
再就是,我满心地觉得,干农业是件特别有腔调的事儿,甚至比干心理服务还要有腔调的多。
还有呢,我不是一直想过田园生活嘛?怕是再没有什么比做名农业记者更能贴近我的梦想了。
多半正是因为这些吧,我才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广州,连老家都没回,就到苏州昆山报道来了。
在新的单位,我看到网上有报道说,很多人直呼马陆葡萄贵,吃不起。是呀,一斤葡萄卖到四五十块,而超市里卖的葡萄不过八九块,甚至还要便宜些;就更别说,摆在路边卖的了。
问题是,马陆葡萄为什么能卖上这个价钱呢?作为一个爱吃葡萄的人,为了对自己有一个交代,我跑了趟昆山边上的嘉定,拜访了「马陆葡萄」品牌创始人单传伦老先生。
来的路上我在想,说不定能跟单老先生取点真经,然后学我同学的样,租块地再做回农民去。
2.
单老先生七十多岁了,已退休很多年。谈起现在的生活,单老说,退休后比退休前更不轻松了。怎么会这样呢?用单老的话来讲就是,市场变化太快了,为了能跟上市场的步伐,他得不停地学习;此外,他也觉得自己还不能「休」,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可能有人要问了,单老一天天的都在忙些什么呢?数起来,不外乎三件事儿。
第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马陆葡萄产业的发展自然也不能例外。
自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至今,单老一直担当着研究所所长的工作,为培育出更安全、更卫生、更优质的马陆葡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需要去攻克。作为马陆葡萄灵魂人物的单老,断然是无法抽身的了。
第二,现如今,「马陆葡萄」远近闻名,已是块响当当的牌子,但单老还是觉得不够。
单老认为,如果只把葡萄当葡萄卖,是卖不上好价钱的——得加上科技,加上文化,加上健康。为此,他又创立了马陆葡萄的子品牌「传伦葡萄」,他要做「马陆葡萄」品牌的引领者。
第三,在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里,单老自己种了六百余亩葡萄。也就是说,以前单老是指导别人种;现在是自己种,然后引导别人种。这正是单老的聪明之处。
你想呀,在看到实惠之前,即便你的用心是极好的,又能有多少那么胆儿大的农户敢放心地听你「指手画脚」呢?单老早就料到了,农户们只有看到了效果,才能安心地跟着他干;单老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掂量一下,从科研到耕种,哪一样都不是轻松的活儿。可单老觉着,只要能把葡萄种好了、把品质保证了,再苦再累也是值当的。
3.
这里让很多人奇怪的是,既然都是马陆葡萄,又是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传伦葡萄」有什么特别的呢?嗯,可以说,为了让「传伦葡萄」更特别一些,单老是不遗余力的。
在环境上,单老是下足了功夫。
就拿肥料来说吧,一般葡萄园用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肥料,单老的葡萄园里用的肥料多是有机肥,而且是根据土壤元素的含量情况及葡萄生长的需要,自己配制加工出来的。为了保证有机肥的供应,单老甚至特意圈出了一块地,干起了养殖,收集禽肥。
此外,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又能很好地控制病虫害,单老斥巨资为葡萄搭建了敞亮的温室大棚。
还有,为了降低工作强度,单老也在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但为了让葡萄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单老还是不惜加大人工的投入,适时地在葡萄园里采用人工除草的方法。
看到了吧,单老分明是像伺候月子似地在伺候葡萄。
在用工上,单老一点也不含糊。
有不少的种植大户一直在抱怨,果园里的用工成本高不算,效率还极低,怠工是常有的事儿。那么,对于像单老这样种了六百余亩葡萄的大户,是如何解决用工问题的呢?
我们大概都知道,工作效率最高的当属「夫妻店」了。也正是看中这点,单老的葡萄园雇佣的都是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夫妻,由他们来承包土地——每对夫妻承包十五亩。然后由单老规定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再由农民夫妻来完成地面上的工作,最后经单老验收。
在单老的葡萄园,农民夫妻的收入和土地上的收益直接挂钩,这样既保障了葡萄的种植得以规范,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了。
在产量上,单老更是挖空心思。
我们随便一打听都知道,葡萄亩产一般在四五千斤,可单老的葡萄园亩产还不及别人家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别人争相提升产量时,单老却在自己的园子里严格地控制产量。
关于葡萄产量的问题,单老拿生孩子作比。单老讲,生一堆孩子不难,难的是培养好孩子;种葡萄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控制好病虫害,施上适当的肥料,再辅以相应的农艺措施,让葡萄丰产并非难事儿。但这样的葡萄口感、营养价值如何呢?谁吃谁知道!
这就像一个虚胖的人,虽然体重是有了,体质却未必好;这又像我们愿意高价购买家养的鸡鸭猪肉,而饲料催肥出来的就不是特别招人待见。这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看到这,大家应该跟我一样,也就不再奇怪,为什么「马陆葡萄」,尤其是「传伦葡萄」比较贵了吧?
4.
在葡萄行业,种得多,但品质一般;产量高,可卖不上价是常有的现象。对此,单老跟农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三三得九不及二五一十」。
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三斤品质差的葡萄,每斤三块钱,也只能卖九块钱;两斤好葡萄,每斤五元钱,却可以卖十块钱。所以,单老提出葡萄不能光靠产量取胜,要「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要让称斤论两的农户,一下子接受葡萄减产、卖高价的做法,绝非易事。毕竟,高价固然诱人,但终究没高产来得踏实。
但也不能放任他们不管呀,为了改变农户的观念,单老总结出了很多的道理。单老就曾苦口婆心地讲,要想种好葡萄,除了要掌握种植技术,还要参透一些哲学道理,像「多和少」「大小年」的关系。
在大年(多产的年头),每株葡萄藤的产量高,本来十五块钱一斤的葡萄,就只能卖十块、八块,农户的收入反而低了。小年(少产的年头)产量低,但因为供不应求,往往价格卖得很高,反而户户都有钱赚。借此,他一遍遍地解释,马陆葡萄一定要搞方案生育。
一开始,农户听着新鲜,但并不能理解。后来他们赔钱了,吃了苦头,才真切地意识到单老说的全在理儿。
不少农户就奇怪了,单老都是在哪儿淘来的这些道理——究竟是书本上刨出来的,还是一觉睡醒后的顿悟?
对于这个问题,只要了解一下单老的成长经历和传奇故事,就什么都明白了。
5.
其实,在葡萄行业摸爬滚打一辈子的单老并不是种植专业出身,甚至他最初连农民都不是;能跟葡萄结缘完全是命运的安排。
回到年,人们不叫他「单老」,也不叫他「单所长」,甚至连「单师傅」都不是。在那峥嵘岁月,年纪轻轻的单传伦从师范学校毕业,随后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只是好景不长,因为做教师的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开除了公职,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不得不回到山东老家,接受再教育。
在老家,他被安排到果园当技术员——一个意气风发的人民教师秒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小哥。正是在这期间,他一边广泛阅读果树栽培理论,一边参加新泰县园艺场的培训。
最初,他学习的是苹果种植技术。年开始进入果园,三年不到的时间,他管理的果园就迎来了大丰收,由亩产百公斤大跃进到两千多公斤,收入三四百元;这是从未有过的。
种苹果成名后,单传伦的人生有了转折,这个转折就发生在年。这一年,经山东省果树科研所专家的推荐,他接受了上海南汇县畜牧水产局的邀请,只身从山东新泰来到东海之滨的万亩果园公社,担任苹果技术员。
四年之后,日本大阪和中国上海结成友好城市。当时,大阪提出要在上海马陆公社建一个园艺场,作为两座城市的交流窗口。那年秋天,单传伦受邀来到了马陆人民公社园艺场担任技术员,还一并负责果树品种的调整。
借着这个机会,他把巨峰葡萄引种到马陆,改写了葡萄种植的历史——让一个并不是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成为农业部颁布的「中国葡萄之乡」;还创立了「马陆葡萄」这块闻名遐迩的品牌。
记得曾有人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差距是创始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差距。诚如斯言,马陆葡萄,尤其是传伦葡萄的基因里,就携带着有关单老的传奇。要我说,这每一颗葡萄都能咬出一个故事来。
6.
在中国,葡萄种植户遍布大江南北,而单老是最早认识和提升葡萄经济价值的人。三十多年来,每到「马陆葡萄」的瓶颈期,他总能敏锐地嗅出「时代气息」,快人一步地进行变革。从最早到最好,他的每一步都恰好踏对了点,成就了「马陆葡萄」,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在我谈到他的传奇与成功时,他总是摆摆手,说,他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能走到今天,不外两个原因。
首先,他打心底里感谢上海。他清楚,正是上海的消费水平高,他才有机会做精品农业。他讲,若仍是在山东当小学教师,或普通技术员,他肯定是做不出这么大的事业来的。
采访中,他就在不断地感恩,他说得最多的是政府。他讲:「我只是做了那么一点事情,政府就一直记着我,给了我那么多支持,那么多荣誉。」
再就是,他觉得人生中想要干成点事情,必须排除很多干扰,这点他的体会太深了。他就提起,当初,他在上海小有名气的时候,全国各地,包括广东、福建、四川等地,都有伸来过橄榄枝,提出极其优厚的福利待遇,盛情邀请他过去。
想起这些往事,单老感慨万千。他坦陈,那些年确实有好多东西在诱惑他,他也曾心动过,但还是感谢自己抗拒了这些诱惑,而留在了上海,一门心思地研究他的马陆葡萄。
看到单老做人如此低调,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他经营品牌的理念了:在别人都争相把自家的品牌「做大做强」之际,单老却埋头在「做精」上下功夫;事实上,这是一脉相承的。
他要的是一个像钻石一样无比闪耀的葡萄品牌,像钻石一样地位稳固的葡萄品牌;至于这块「钻石」有多大,他不在意。
7.
结束了这次会面,在回昆山的路上我就觉着,我采访单传伦老先生,就像一个孩子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老人家跟前,听他讲故事。
故事是有趣的,但对于如何让一个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心理师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葡萄种植户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