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谈青春版牡丹亭把昆曲的青春生命

早年提到白先勇,跳进脑海的第一印象自然是“文学大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强,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他还是三毛的启蒙老师,当年是他第一个发现三毛的文学天赋,并为她在当时自己主编的文学刊物《现代文学》上发表其处女作《惑》。

如今,贴在白先勇身上的标签又多了一个——“昆曲义工”,对昆曲艺术一往情深的他,甚至在微博认证时,把自己的名字和担任制作的首部昆曲作品绑在一起,可见用情之深!

他说:“《牡丹亭》跟我不只是半生缘,而是一生缘份。”青春版《牡丹亭》推出至今已有16年,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无数年轻观众爱上昆曲的入坑作。

时光飞逝,白先勇依旧坚持着“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在普及昆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行进着。回望来时路,他是如何与昆曲结缘的,青春版《牡丹亭》制作前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不如听白先勇先生亲述,他的昆曲之旅。

以下文字节选自

《十年辛苦不寻常——我的昆曲之旅》

作者白先勇

图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我的一生似乎跟昆曲,尤其是昆曲中国色天香的《牡丹亭》结上了一段缠绵无尽的不解之缘。小时候在上海,偶然机会看到了梅兰芳与俞振飞珠联璧合演出《牡丹亭》中一折《游园惊梦》,从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几句戏词,衬着笙箫管笛,便沁入了我的灵魂深处,再也无法祓除。第二次看昆曲表演受到莫大震撼是在一九八七年,又在上海,三十九年后重返大陆,赶上上海昆剧团最后一天演出全本《长生殿》,由上昆当家生旦蔡正仁、华文漪担纲。

我记得那晚戏一落幕,我不禁奋身而起,喝彩鼓掌,兴奋之情,不能自已,我深深受到感动。没想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昆曲噤声十年,居然又在舞台上浴火重生。那晚上昆的戏演得精彩,大唐盛世,天宝兴衰,一时尽在眼前,但我不仅是为上昆的表演者喝彩,而更令我激动的是昆曲,我们中华民族美学成就最高的表演艺术,经过“文化大革命”暴风雨的摧残,一脉香火,竟然还在默默相传,这是一枚何等珍贵的文化火种!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辞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这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是明清时代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我们这样了不起的艺术,绝对不能让它衰微下去!”那晚看了《长生殿》后,我如此动心起念。

然而昆曲的颓势仍然无法遏止。第一线的演员老了,观众年龄层愈来愈高,昆曲舞台呈现也逐渐老化,虽然“文化大革命”后,昆曲恢复了表演,然处在整个急速求新望变的大环境中,昆曲生命仍然脆弱,处处受到生存威胁,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的危机,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衔接,使得我们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这是每个关心中国文化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一个命题。昆曲的振衰起敝,应该只是整个中华文艺复兴的一幕序曲。

但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昆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渐渐消沉下去。于是海峡两岸,一群对中国文化有热忱、对昆曲更是爱护有加的文化精英、戏曲精英,由我振臂一呼,组成一支坚强的创作队伍,大家众志成城,于二〇〇三年四月起,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训练,终于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九小时的昆曲经典:青春版《牡丹亭》。这是一项海峡两岸的文化人、艺术家,共同打造出的巨大文化工程,事后看来简直是项“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一开始我们的态度却是严肃的,我们不是在“玩”戏,而是认真地试图将汤显祖这出十六世纪的经典之作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再度“还魂”,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我们希望能借着制作一出经典之作,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接班传承,将青年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召唤回戏院观赏昆曲,使他们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最后的目的当然希望恢复昆曲本来青春亮丽的面貌,所以我们将之称为青春版的《牡丹亭》。

我们的大原则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是在古典传统的根基上,将现代元素谨慎加入,使其变成一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精品。回归“雅部”,是我们整个昆曲美学走向。明清时代,昆曲本属雅部,本就是一项有文人传统的高雅艺术,因为昆曲原产于昆山,受吴文化孕育而成,先天就有江南文化中最精致、最典雅的成分。我们跟苏州昆剧院合作,也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苏昆成员,大多属姑苏子弟,天生就有吴文化的基因,而他们的语言带有苏州腔,也就是昆曲的本色了。

我们理想甚高,抱负很大,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远超预期,未来结果如何,也实难预料。后来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成功,演出轰动,一半天意,一半人事。

青春版《牡丹亭》的确是许多因缘际会凑在一起,天意垂成。首先选中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这一对金童玉女,似乎前定。但邀请汪世瑜、张继青来指导两位青年演员,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我推举汪世瑜做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就是一项关乎成败的决策。中国戏曲传统,本来没有导演制,戏都是老师傅“捏”出来的。这些老师傅本身就是资深演员,“捏”出来的戏,当然都合乎昆曲法则。然而当今的导演制,导演多为话剧导演,并不熟悉昆曲四功五法,其所发挥只有在舞美道具上,导出来的戏也未必是一出正宗昆曲。汪世瑜是巾生魁首,师承周传瑛,饰演柳梦梅,潇洒飘逸,由汪世瑜做总导演“捏”戏,最恰当不过,此外,导演组还加入了翁国生、马佩玲,都是浙昆资深昆曲演员,我们的导演群阵容坚强。请出张继青训练沈丰英,是一项关键性的决策。张继青是昆曲旦角祭酒,唱功沉厚,身段规范严谨,对杜丽娘一角的诠释,有独到见解,她的《寻梦》一折,无人能及。由张继青手把手精心磨炼出来的杜丽娘自然起步高。张继青的《寻梦》师承姚传芗,于是“传”字辈老师傅的姑苏风范,透过汪世瑜与张继青,便传承到俞玖林和沈丰英身上——这便是我们标举的正统、正宗、正派的昆曲表演传统。但力邀张继青、汪世瑜跨省跨团参加《牡丹亭》团队,我曾下足功夫,费尽唇舌。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终于在台北首演。演出两轮,九千张票卖得精光,头一晚剧院一千五百个座位满座,前几排还坐满了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因为同时间在台北召开了一个“汤显祖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苏昆的青年演员是第一次登上这样国际性的大舞台,小春香沈国芳后来回忆,她上台一出场,两条腿在打哆嗦。可是第一晚苏昆青年演员便有超水平的演出,令人惊艳,男女主角,水袖纷飞,勾动了所有的观众;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起立喝彩十几分钟。我挽着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走向台前,深深感受到观众的兴奋情绪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猛然感悟到:一个新的昆曲时代可能即将来临。

以后数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所到之处,海峡两岸、大江南北、欧美、新加坡,这样的热烈场面都被一再复制。七年间,至二〇一一年共演出两百场,观众人次达三十余万,几乎场场满座,青年观众占六七成,《北京青年报》有这样的标题《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观众年龄下降三十岁》。

我的愿望是,海峡两岸的大学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机会接触观赏到昆曲,因而重新发觉我们传统文化之美。从二〇〇五年起,我们开始校园巡演:北大、北师大、南开、南京大学、复旦、同济,西北到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边远至广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厦门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一连串去过三十多所高校,每校都有几千学生观赏,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有四五千,学生反响空前热烈,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首次接触昆曲。

北大是中国大陆高校龙头,学生人文素养比较高,北大公演,当然是重中之重。幸而北大有一个设备不错的表演场所: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有两千一百个座位。我们分别于二〇〇五年、二〇〇六年、二〇〇九年进入北大三次,演过四轮十二场青春版《牡丹亭》及两场新版《玉簪记》,全部满座。有一位北大学生在网上如此写道: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种是没有看过的。另一位北大生说:我宁愿醉死在《牡丹亭》里,永远不要醒过来。二〇〇九年十二月那一次公演,气温零下九度,天寒地冻,演出散场快十一点了,还有几百个学生依依不肯离去,他们围上来,就是等着要告诉我一句话:白老师,谢谢您把这样美的戏带给我们。我深受感动,我就是希望这些青年学子,这些中华民族的未来,能够体会欣赏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美。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高校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反应如此强烈,有时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我想这跟社会发展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时机都有莫大关系。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大,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趁势闯入中国大陆,又造成了另一种文化上的混淆。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相对稳定,这就创造了文化建设的条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学生,可以说正站在中国文化走向的十字路口,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必然是强烈的。西方英国人的莎剧、德国人的古典音乐、俄国人的芭蕾舞、法国人的绘画、意大利人的歌剧,都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标,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成分。我们中国人呢?这时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将中国古典文化(昆曲)之美,以掺有现代元素的艺术形式光芒四射地呈现在舞台上,正好满足了中国青年学子追求“文化认同”的心理。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能勾动千千万万青年学子一片“春心”。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当然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指标。

二〇〇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甄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十九项,中国昆曲被选为首项,从此昆曲便属于全世界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〇〇六年九月,我们将青春版《牡丹亭》送到美国西岸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头两年在海峡两岸巡演已得到初步成功。下一步我们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走向国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昆曲的评价相呼应,美国是我们的头一站。九月十五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伯克利ZellerbachHall登场,二千一百个座位坐满了满怀期待的观众,其中很多是非华裔的。剧场灯光设备好,那晚女主角沈丰英的妆化得特别美,杜丽娘一出场,千娇百媚,风华翩跹,台下轰然一阵碰头彩,我一个忐忑不安的心才定了下来,这晚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败,毫不夸张地说,攸关昆曲在国际上的地位。演毕落幕,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喝彩,热烈程度超过国内观众。其后十一场演出,场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在美演出成功,美国媒体宣称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是继一九三〇年梅兰芳访美以来,中国戏曲对美国文化界最大冲击的一次。

据我默默观察,青春版《牡丹亭》这十年海内外巡演的结果,破了几项纪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唤回了昆曲在舞台上的青春生命,恢复昆曲在舞台上姣好亮丽的风貌,改变观众对昆曲老旧迟缓的刻板印象,昆曲也可变成年轻观众时尚追捧的表演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把为数甚众的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召唤回剧院看昆曲,中国高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接触过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这些青年学子有启蒙功效,很多人因此爱上昆曲,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有了新的认识。“昆曲进校园”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三十多所高校巡演,造成一片高校昆曲热。我又继续募款,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设立昆曲中心,开授昆曲课程,聘请昆曲学者、昆曲大师,开一连串讲座式课程,同时我把苏昆小兰花班演员请来做示范演出,案头场上,都让学生有所感受。如此一来,恢复了昆曲学术上的地位与尊严,也变成大学重要的文化启蒙课程。选课学生甚众,培养学生观众,得以持续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训练了一批青年演员接班,苏昆小兰花班演员,海内外巡演两百场,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同侪相比,得天独厚。我又鼓励并资助他们,向老一辈的昆曲大师学戏,把昆曲大师们的绝活继承下来,如今小兰花班生旦净末丑行当整齐,可以排演大戏了。

同一个戏组,同一批人,连续十年演同一出戏演了两百三十多场,这在昆曲演出史上,独一无二。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两百三十多场,满座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有的大场子,观众四五千。这种演出,完全打破昆曲演出传统。二十世纪五〇年代,因《十五贯》的走红,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说,青春版《牡丹亭》也是一出戏振兴了昆曲,而且是发自民间的自然力量。

这十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回演出,我大概跟了一大半,我并不是一个热衷旅行的人,尤畏车马劳顿,没想到到了晚年,为了青春版《牡丹亭》,飞来飞去,走遍大江南北,远至欧美,有时觉得自己像个草台班班主,领着个戏班子到处闯江湖。因为跟小兰花班演员相处日久,随着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起起伏伏,我跟他们也生出一种成败相关、休戚与共的感情来。二〇一三年冬天,我重返苏州,与小兰花班相聚于沧浪亭,那是十年前,我向男女主角解说《游园惊梦》的所在。十年后,大家回忆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欢笑居多,有一种共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但似水流年,也有些微曲终人散的惆怅。十个小兰花班成员说要献给我一个礼物,不提防,笛声响处,他们合唱起《游园》中的一段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二〇一五年三月八日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非一文所能言尽,想深入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去阅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当然,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来现场亲自感受下青春版《牡丹亭》的魅力!就像白先勇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机会接触观赏到昆曲,因而重新发觉我们传统文化之美。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原著:(明)汤显祖制作总监:白先勇领衔主演:俞玖林、刘煜演出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精华版折目:《惊梦》《言怀》《道觋》

《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

----

?演出时间:

年12月18日(周五)20:00

?演出场馆:

广东艺术剧院

?演出票价:

////

?演出时长:

约分钟(含15分钟中场休息)

?温馨提示:

1米以上观众凭票进场,1米以下儿童谢绝进场

购票优惠

①会员优惠:

享受剧院会员优惠,最低可享8折

②生日尊享:

剧院银卡/金卡/黑金卡享生日月特惠

购票低至5折,每人最多可购买2张

(以上优惠不支持叠加使用,最低票价均不参与)

扫码直达购票通道▼

?相关阅读:

1.俞玖林刘煜领衔主演,一票难求的青春版《牡丹亭》再登广州

2.此生必看青春版《牡丹亭》!

3.当年轻人遇见青春版《牡丹亭》:昆曲,真香!

4.最好的爱情,在至情至美的《牡丹亭》!

5.嗑cp吗?四百年还甜到上头的那种!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票通道。(温馨提示:请至正规售票点购票,非正规售票点谨防欺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