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昆曲泰斗顾笃璜去世,享年94岁。他生于年,为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过云楼”楼主顾文彬第五代传人,被称为“江南名士”,曾先后担任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长。
名门票友
顾家是苏州名门望族,顾家的荣耀起于怡园。
怡园是顾家的休闲花园。多年前,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退隐后在老家苏州用9年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园林,取名“怡园”。这个建造于晚清时期的园林,因为建造时间晚,得以博采众园林之长,成为苏式园林中的精品,也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更是昆曲人士清唱雅集的场所。
在顾笃璜童年时期,昆剧在衰落,但在苏州,业余爱好昆曲的人仍不在少数,尤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昆曲是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顾笃璜的家族里,父亲顾公硕和三位伯父都学昆曲,哥哥、姐姐们也几乎都是昆剧爱好者,伯父顾公可是昆曲唱家俞粟庐的三大弟子之一,堂兄顾笃琨还将“传”字辈艺人请到家中教唱昆剧。怡园里还设了幔婷曲社,曲社成员定期聚会、唱曲。昆曲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传”字辈传人,以及当时最有声望的文人雅士,那时都聚集在怡园内进行清唱、雅集活动。
耳濡目染间,昆曲深深地印在了顾笃璜的脑海里。
年,日本侵华日急,顾笃璜全家到上海租界避难,吟唱昆剧的雅事被战火打乱。抗战时许多外地学校都迁到上海租界,一间校舍很多学校用,所以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校园活动也特别多。顾笃璜就在学校发起组织了中学生的校际组织“鸣社”票社,并被推举为社长。20多人合请一位教师,每周活动一次,主要学唱京剧,也学唱昆剧。当时,话剧兴盛,顾笃璜还参加学生的业余话剧活动,宣传抗日救国。
昆曲传习
其实,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顾笃璜儿时的兴趣在画画上,他8岁学习中国画、篆刻,幼年时的习作已有相当的水平。年,读高中一年级的顾笃璜跳级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抗日战争胜利,顾笃璜全家回到苏州,他本想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因解放战争打响未成行。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自四川迁到苏州,设有艺术教育系,顾笃璜便去报考,第一志愿是美术,却被“调剂”进第二志愿戏剧。
正是这一“调剂”,让顾笃璜和昆曲就再也分不开了。
年,顾笃璜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革命需要,年将近年底时,组织决定让他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休学手续,参加由4人组成的特别宣传组,在顾笃璜家已停产的豆腐乳工场,秘密油印以地下学联名义刊印的《新生》报。
新中国成立后,年苏州市文化局成立,文联与文化局合署办公,顾笃璜任副局长。年他参与筹建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并兼管江苏省苏昆剧团艺术工作。年,顾笃璜调任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长。年3月,经顾笃璜倡议,在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他主持其事,致力于传承、保护昆剧文化遗产。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70余年与昆曲相守,顾笃璜不仅亲自参加培养了“继、承、弘”三辈演员,还曾对许多昆曲传统剧目进行剧本整理和导演加工,对老一辈昆剧艺人的口述及影像资料的抢救更是不遗余力。
年顾笃璜导演的《长生殿》,引来海峡两岸一片赞叹。
振兴昆剧
年顾笃璜从江苏省苏昆剧团离休,开始尝试走民间路线振兴昆剧,他曾表示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历史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顾笃璜把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卖了,用这笔钱设立了昆剧基金会。他开始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昆剧传统剧目。顾笃璜认为,真正要抢救的遗产是演员的舞台表演部分。“画家去世了,画留存着,音乐家去世了,曲谱留存着,但演员去世了,却连同表演艺术一起带走了,所以要抢救。而抢救表演艺术的重要方法是由下一代演员向上一代演员学习,把前人的创造成果传下来。”
“昆剧传承要继承对前人艺术的鉴赏能力,若由于自身功力等原因,造成艺术内涵减弱或演出水平倒退,这是令人担忧的。”顾笃璜虽然总被认为是昆曲传承的“保守派”,但其实他也是最重视创新的,他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曾笑说:“我也会创新,我专业学的是西洋艺术,年代还排过昆曲版的《焦裕禄》。”
年,顾笃璜做了回导演,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比传统还传统”的《长生殿》票房大卖。担纲这台戏服装与舞美的是叶锦添,合作开始时顾笃璜顾虑重重,怕自己的“保守”会与叶锦添有冲突,“但我们仅仅聊了半个小时就统一了思路。”将50折合并成28折,连演3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剧本不改动,还保持了三个不变:音乐不变、乐队编制不变、表演风格不变。对于服装,顾笃璜的要求是:地上戏的服装保持原有风格,天上戏的服装可以革新。
直到近年,顾笃璜仍活跃在传承、保护昆剧文化遗产的前线。他担纲艺术总监、亲自负责剧本节选的《红楼梦传奇》,年在第七届中国昆剧节上演。顾笃璜曾多次谈到:“昆剧优秀传统剧目是昆剧的优势和资本,如果改得面目全非了,昆剧优秀传统剧目固有的东西被削弱了,甚至不存在了,作为古典艺术的昆剧便将贬值。”
责编:孙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