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内上演昆曲《牡丹亭》。
修复老宅。
李忠摄
杭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5月11日起,《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实施。
方案说,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应遵循应保尽保、活化利用、文化引领、传承创新和公众参与五大原则,拓展历史建筑普查、建档、挂牌工作,提升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水平,培育多种类型的活化利用成果,积极推进保护利用进程。
根据年初排定的计划,今年杭州要完成56个村(社)整村征迁。城中村改造中又该怎样保护好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
“藏”在杭甬高速下面的罗家老宅博闻艺术馆,一座正在绽放“文艺之光”的百年老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答案。
两百岁的老房子
说罗家老宅“深藏不露”,一点不为过——沿着新塘路一直往东走,快到杭甬高速的位置,沿小路再往北走米后,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色古香老建筑“跳”了出来。
木门“吱呀”一声推开,是一个很典型的两进院落。
关于这个罗家老宅,我其实不算陌生。
老宅子具体位置是在茶亭片79-88号,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它坐北朝南,主体建筑5开间,由前院、楼屋、后院组成,总建筑面积近0平方米。
两侧有厢房,是单层平屋瓦房;正房是木结构两层楼,屋内保留着原有的中式木楼梯和木楼板;双坡青瓦屋面,后院还有一口老水井;四周是高大的风火墙,门口是方正石库门,既有徽派建筑的庄重,又有江南民居的典雅。
“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建筑,在我们彭埠一带已经不多见了。”彭埠街道文化站站长王云良说。
百年老宅,现在有多文艺?
下个月,高大上的浙江画院有个水墨丹青展,就放到了罗家老宅。展览规格很高,展出的是画院学员、研究员的优秀水墨丹青作品,很多作者拿过国家级大奖。
其实,去年艺术馆开张,首展策划就很用心——一个“回”字展。
“你看这‘回’字,像不像老房子的平面格局?‘回’又是回归与重生,是文化归于乡土故园;‘回’字还在于,我们请来了两位作品享誉海外的艺术大咖,带着经典的艺术作品回归杭城……”博闻艺术馆负责人陈怡如说。
如此文艺腔调的罗家老宅,背后有哪些故事?它与艺术馆又因何结缘?
多方努力得以保全
那次修缮是年3月进场施工的,工程历时半年,主要是对厅堂四柱、瓜柱、木楼地板、木楼梯、木门窗、屋面等进行保护性修缮。
关于这个罗家老宅,王云良这里有蛮多故事——
“罗家最后一个主人,是我母亲的姑丈,叫罗志龙(音)。换句话说,这罗家正是在他手上落败的。房子最早的由来也是‘神奇’,是祖上赌博赌来的。有了钱,便置田置地,到了罗志龙这一辈,似乎是‘因果有报’,又是嗜赌如命,结果输钱还不够,最后这个房子也赔了出去,甚至家里的一双儿女,卖掉的卖掉,送人的送人……”
“年后老宅收归国有,先后成为彭埠乡政府所在地、棉纺厂车间,再往后,棉纺厂与闸弄口机神村的红霞丝织厂合并,于是罗家老宅被大大小小分割成了十多间职工宿舍。”
“挺大一个院子,这些椽子、房梁都是老物件,保存得蛮好……里面17间房,我一间一间跑过去,很多已经不住人了……房间里面黑漆漆的,采光不大好。”7年,王云良第一次走进了罗家老宅。
走进罗家老宅,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要更早一些——2年左右,他在田野采风时发现了它,并写进《杭州老房子》一书里。“以前在江干,这种宅院有不少,现在保存下来的,一只手都能数得清。罗家老宅后来成了公房,不会出现民间因为兄弟分户或者生活需求,将老房子拆掉的情况。”
直面城中村改造,罗家老宅的情况并不明朗——当时还没评上“历史建筑”,想要保护谈何容易。“真是跟时间赛跑。”王云良赶紧收集各方资料,写了一篇保护材料,发给了江干区政协,“我就是想把罗家老宅保护起来,以后看看能不能做一个城东民俗文化的展览基地。”
时任江干区政协副主席叶小宝很感兴趣,立即安排了一次调研。后来再通过提案的形式,提交给区政府。经过多方努力,算是给罗家老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评上杭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已经是年的事了。“那时候,这个区块除了罗家老宅,其他都已经拆平了。”王云良说。
文艺重生的背后
陈怡如坦言,“拿下”罗家老宅,身边人都不看好。
“我们主要做中国传统文化海外推广,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海外高层次艺术机构,大多有很好的落地场所,于是我们也开始找场地。在杭州看了几处都不太理想,有人说,城东有一处罗家老宅正好空着,于是就来看了看。”
似乎是“一见钟情”,大家商量了一下,就租下来了。“老实讲,这位置不能算好,文化氛围基本上是没有的。好多朋友来劝我,这样的‘文化沙漠’,你去了怎么做?肯定要亏死的。”
可陈怡如说,“我对老建筑有天然感情。”
她师从我国著名的古建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做过不少古建筑保护工作。“没有文化氛围,我们就把它做起来,我们有专业资源和渠道。总要有人做这件事。”
罗家老宅博闻艺术馆自年12月开馆至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不断,除了“回字”展和昆曲《牡丹亭》演出,他们还做了红色中国年味派对、日本当代版画艺术联展、黑白木刻版画制作体验等。
陈怡如说,每个月还有一天开放日,大家可以提前预约免费参观。上个月,也是首次开放日,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场雅集,有花道、茶道、古琴,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和果子制作,“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度过闲暇的午后时光”。
让有故事的老房子可持续发展,江干区也特别赞同罗家老宅博闻艺术馆这一路径——不仅将其评为江干区区级社科普及基地,“到了年底还有一笔扶持基金,街道也有配比资金支持。”
如今回头看,陈怡如觉得这件事更像是“水到渠成”,“你看那口老井,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没有水了,现在,慢慢地,水也来了……”
兼顾并利之路
在仲向平看来,罗家老宅模式值得点赞。
他说,城中村是城市的故乡,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尤其是城中村里的历史老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情感和记忆,更是乡愁所在。
就拿江干区来说,去年彭埠街道在“四社联动”整体征收过程中,就“挖”出了不少“老宝贝”——一块石条、一块石碑,拼接出古海塘的故事。
杭州的城市化进程,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
据杭州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全市主城区正在梳理和统计各项历史文化资源,下一步将把这项保护工作纳入城中村改造整体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开发的力度。
在滨江,借助城中村改造的契机,沉寂了几十年的西兴老街正在焕发新生;在下城,东新路上寂寥了许久的杭州制氧机厂和杭州锅炉厂厂区,被纳入“城市之星”项目,要打造成以国际城市博览中心为主题,集艺术、影视、游乐、健身、美食、购物、会展、酒店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
仲向平说,历史古建筑一定要“应保尽保”,至于商业化利用,“只要运用得当,都是可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一条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之间、在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规律之间、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与传扬之间兼顾并利的道路。”
眼看着,彭埠街道皋塘区块也被列入今年城中村改造计划,这里面有一处高家老宅——二层小楼,小青瓦双坡屋面,东西两侧马头墙,木梁柱及部分雕花木窗保存较好。年,它被列入杭州市第六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录。
“现在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拆迁时不让老宅受‘意外伤’,将来如何加以利用?罗家老宅给了我们一条思路。”王云良说。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