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已故的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于年写了一篇论文《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发表在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杂志。
文中说:“随着相继接触岳西高腔、石牌高腔(夫子戏)、贵池摊戏、目连戏等,更多资料表明,黄梅戏和湖北、江西、浙江、湖南一带的部分花鼓戏、采茶戏、三脚班等,早期受到青阳腔的巨大影响。”王兆乾先生认为:“岳西高腔、夫子戏均是它(青阳)的后裔”。其在文中列举了谱例大多是怀宁夫子戏(石牌高腔)与岳西高腔。
从王兆乾先生的文章《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中可以看出黄梅戏的声腔与怀宁夫子戏(石牌高腔)和岳西高腔有高度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黄梅戏的声腔大多数来源于石牌高腔、岳西高腔。从而也证实了黄梅戏源起安庆的事实。
青阳腔,是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
青阳腔是怎样流入一江之隔的安庆的?这与明朝万历年间怀宁进士阮自华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阮自华(-),字坚之,号澹宇。桐城人(今属枞阳),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别墅),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再任福建福州推官,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
由于阮氏家族在池州等地有田产,阮自华曾多次去池州,其有诗《癸未()赴池州与一侄以鼎秀才》、《池州凌阳子明钓鱼台道士》等等。因此有很多机会接触青阳腔,由于阮自华自幼对戏曲、音乐十分爱好,所以阮自华也就将青阳腔带回安庆,并在自己所创办的戏班中声伎自娱。其写了有关青阳腔的诗句:“闻道青阳回玉琯”、“青阳拟向旅人愁”。
万历四十七年,阮自华升任庆阳知府(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习称“陇东”,阮自华因此接触到了西秦腔(又称陇东腔),并将西秦腔带回安庆。
阮自华是喜欢创新的人,其将昆腔、青阳腔、以及当地民歌等柔和在一起,采用安庆当地语言演唱,并采用玉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等乐器伴奏,因而形成了吹腔。阮自华写有诗句:“闻道青阳回玉琯”、诗《集岩宫道士鼓吹数十部饮天门上》等等可以证实其为吹腔的创始人。
吹腔作为南方的腔调,曲调柔美婉转,西秦腔则有高亢激越的特点,二者各有所长,阮自华将它们在同一剧目中配合演出,形成“吹拨”同剧演出的良好效果。吹腔与拨子两种声腔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和谐共存于阮自华的戏班中,而被称为“安庆调”、“石牌腔”或“枞阳腔”。
由于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知妙伎识新声,能歌会演。他在“石牌腔”原有五声音阶基础上创新出六音阶、七音阶,初步形成了"板腔体"。其中一种板腔体声腔一直在怀宁民间灯戏、小戏中流传,称“怀腔”,称为“怀宁腔”,简称“怀腔”,又因来自怀宁黄梅山,所以又被被民间称为“黄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