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玉簪记·偷诗》丝竹相谐今天,如果我们进人剧场看昆剧表演,在观察昆剧伴奏的场面时,会发现它的乐器配置甚为齐全,包含了许多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乐器。这些乐器包括三个部分:(一)管乐:笛、箫、笙、唢呐等;(二)弦乐:曲弦、琵琶筝、提琴等;(三)打击乐:鼓。锣、板铙钹、木鱼等。在古代,昆曲乐队一般以六人登场,一人兼掌数件乐器,所以又被称为“六场“。其中,演奏管乐、弦乐的部分,叫做“文场”;而较多的紧张和热闹的打击乐部分,则被称为“武场”。昆曲博物馆昆曲的主奏乐器是笛。昆笛又称曲笛。传统昆笛在清唱伴奏中是绝美的乐器。曲笛在旋律、节奏、运气方面的特色,与唱曲几乎全同。在运气方面,讲究的是细长静慢。在气口旋律方面,曲笛以“柔”、“静”为主,必须完全与唱曲者配合,模仿唱曲之韵味;而且伴奏不同的脚色,需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吹老生及净末戏,须求平正朴实,不宜带太多的垫腔;吹小生戏须灵活潇洒,转折处可加入搭头(花腔)以润饰小生的唱腔;吹闺门旦则宜婉约缠绵,而吹贴旦的戏则宜轻灵俏皮;至于吹丑角的戏则常有音程上大的起伏及节奏上的急速改变。总之即使是相同的工尺谱,在不同的角色及不同的戏中演唱时,吹奏的方式都不同,需切合剧中的角色及剧情。曲笛只是伴奏,切忌一味响吹而掩盖了演唱者的唱腔,或者任意加花腔破坏了演唱者的意境,只有将演唱者的唱腔及意境衬托出来,才是昆笛伴奏的最高境界。无论从进人昆曲的历史时间,还是从演奏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曲笛的地位在所有乐器中是最突出的。而现今在昆曲器乐伴奏中地位也十分重要的弦乐器,和昆曲的渊源则有着复杂的关系。早在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看重南戏《琵琶记》的艺术价值与道德教化功能,认为《琵琶记》应似山珍海鲜那样,成为富贵之家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但是,就因为南戏剧本不能运用北方盛行的弦索乐调来表演《琵琶记》,对此他非常遗憾与不满。于是命令教坊乐官想方设法,找到用弦索演奏《琵琶记》的办法。结果,经过乐官们的努力,虽然创制出了一种能用弦索乐器表演南戏的新方法,但因为南曲本身在旋律上舒缓的特点,使弦索乐器在演奏时听起来远不如演奏北曲音乐那样酣畅淋漓。因此,南曲与弦索的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昆曲音乐作为南曲的一个分支,在最初同样存在着不和谐之处。魏良辅在进行新腔改革的早期,也认为有些艺人将南曲配以弦索,听起来显得十分的生硬和别扭。魏良辅的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昆曲的清唱而发;从昆山腔发展的潮流看,各种器乐的协作与配合,则是大势所趋。这时候,昆曲器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开始登场了。魏良辅为了对传统的昆山腔进行革新,留心搜集来自天南地北的曲调。一天,他到了太仓的南码头,听见一个名叫张野塘的士兵,正在演唱南方人所不易掌握的北曲。北曲音乐,除了在北方风行之外,南方的上流社会与文人雅士也对之甚为推重。但是在张野塘所在的太仓戍所,当他演唱北曲之时,不仅得不到听众的欣赏和赞誉,反而令当地人觉得怪异,并对他的曲唱加以嘲弄和调笑。但是这次的听众中,出现了一个在曲唱上有着极高造诣的“曲圣“魏良辅,他对张野塘的演唱十分惊讶与爱慕。就这样,在张野塘演唱之时,魏良辅在一旁静静地留心听着。三天之后,他终于在充分考察与欣赏了张野塘的演唱功力之后,对其大加称赞。两人就此形成了颇为亲密的关系,最后,魏良辅竟然将自己已拒绝了许多贵人求亲的女儿,嫁給了张野塘。张野塘是河北人,之所以会出现在太仓这个江南之地,因他获罪被发配至此,由此可见他的身份也是很低的。实际上,张野塘除了演唱之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善操弦索。张野塘自从成了魏良辅的女婿,向魏良辅学习了很多南曲音乐的乐理与知识。随着张野塘对南曲音乐的熟悉,随着他更深人地参与了魏良辅的昆山腔革新,他越来越感觉到,将弦索引人昆山腔的伴奏,不仅可能,而且将会大大促进昆腔新声的发展。于是,他首先更改和订制了弦家的音节,使其和南音相近;又改革了三弦的外观和物理结构,制作出一种叫做“弦子”的新乐器。这种弦子在为新昆山腔进行伴奏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太仓著名官员王锡爵(--)听到弦子演奏的断声,十分喜欢,便令家童对这种新乐器加以研习。弦索就这样终于进入昆曲的器乐系统,一直延续至今。有趣的是,随着这种弦索乐器风靡吴地,当时向张野塘学习的人非常多,等到张野塘逝世之后,善操弦索乐器的名手,不再是清一色的北方人,反而是后来居上的吴人,并涌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人才。而弦索乐器从此和曲笛一起和谐地融会于昆曲音乐的整体表演之中,成为昆曲器乐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