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为庆祝我二姐考上大学那会,应该是95年左右吧。在夏夜的乡下,我家门外放着露天电影,门里一张四方桌,几个师傅在吹着唢呐,笙,二胡。桌子上堆着糖,烟,酒,花生,瓜子,旁边围着满满的来看热闹的乡亲。抬头望天,一轮明月满天星,唢呐声响彻长空,现在呢?什么都没了………是的,但凡有乡土经验的人,都不会对唢呐陌生,在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上,一个人一生的悲喜哀荣,仿佛都得借一曲唢呐呈现和渲染。我一开始也并不喜欢那个腔调,而且出现最多的场景是发丧出殡,高分贝的乐器不让人愉悦。但只一次,看见我们这儿的非遗传人,带着他收的徒弟十几个人吹奏起来,第一次听一种乐器而感到震撼。我们觉得某些不讨喜的东西不让人喜欢,其实是我们根本就没找机会去认识。不喜欢妖艳浓抹的妆容,我们也没等到卸妆之后的清雅。我一个姑父是唢呐手,但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传统文化在消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唢呐从来不难听,它在民乐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没有办法想象如果一个民乐团,没有唢呐会是什么样子。经常看一些专业民乐团的演出,唢呐的声色真的很美。在民间,唢呐在建国前后处于发展繁荣期,后经历变动,处于停滞,而后老一辈唢呐人相继离去。伴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西方文化的进入,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逐渐被取代,不过在国内依然有很多地方,诸如甘肃庆阳、河南威县、山东平邑等地,唢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车有房,生活小康。唢呐在我们这一代农村生活中必不可少,不会消亡,不过它在农村的传承方式与导向的确需要我们深思。因为现在很多唢呐班社都改流行通俗曲了,一些传统的明清曲牌等小年轻都不会吹了,也不爱吹,相对而言。加上一些地方的禁止,如山东平邑的唢呐,好多都消失了。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渐渐被国外的音乐取代,痛心我国日渐消弭的传统文化,痛心日渐浮躁的社会与人心。近观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正在淡忘这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和财富。这也正是我国区别他国之处,所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华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更能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让中华文化更为大家认识和认同。唢呐在专业乐团、艺术院校中的发展,近几十年里来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是一些专业作曲家的介入。比如赵季平老师为《水浒传》(好汉歌、王进打高俅、晁盖出征、武松杀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所创作的曲目,还有黄霑老师的《男儿当自强》主题曲,让国人乃至世界看到了唢呐这件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唢呐声部在国内乐团更是必不可少,唢呐专业在艺术学院设立有专业,每年报考的学生也比较稳定。不过,在我看来,唢呐艺术的根在民间,虽然现在专业唢呐艺术发展很红火,出现了很多唢呐协奏曲等等技术派的现代创作,不过离开了土壤,它不是那个味儿了,怎么听都不是!文化这东西,就是带着悲哀的色彩,就像逐渐没落的京剧昆曲,还有文字无法记录的语言。说得好听一点,它们亟待继承发扬。说得难听一点,还是要承认,它们已经无法吸引现在的社会和年轻人。如同唢呐,就像细水长流的平淡,或许不能满足你对快速文化的消食,却总能温暖地流过人心,它不会消失,只是藏在了某个回忆的角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