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冕武亦彬“上世纪中叶做了一次普查,中国约有6亿人,弹奏古琴的不足百人。今天,仅扬州一地,年的古琴产量就达到23万把。保守估计,中国弹奏古琴的人数以百万计。”9日晚,恭王府大戏楼,第十六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古琴名家名曲与琴歌专场开幕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田青身着白褂,现场抛梗,“现在都说北京有‘四俗’——听昆曲,学古琴,喝普洱,练瑜伽。”台下,观众哄堂大笑。诙谐间,道出了古琴艺术的发展——“古琴有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过去这20年一样,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田青提到的20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的20年。此次音乐会也是为庆祝古琴艺术申遗20周年专门举办的。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说,博物馆绝不是单纯的器物保管地和展示者,要肩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都会举办非遗演出季。已经举办的16届,我们都聚焦昆曲和古琴艺术,每年的演出都会有创新。未来,也考虑通过不同的尝试,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6届非遗演出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李祥霆、龚一等,以及著名琴家陈熙珵、李凤云、戴晓莲等先后在恭王府表演。田青说:“演出季已经有了号召力,每年都有一批名家亮相。”9日,耄耋之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挑开窥帘,怀抱古琴一露脸,台下就响起掌声。“这首曲子是《关山月》,最早见载于清《龙吟馆琴谱》,曲风古朴大气。”简短的说明后,琴弦拨动,带领听众走入清冷苍茫的月夜。6月14日和15日,“古琴名家名曲”还将连演两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悉数登台。“演出季在深入挖掘古琴内涵的同时不忘古琴技艺的弘扬与传承。今年的一个亮点就是首次邀请大学生登台。”冯乃恩说,来自24所高校古琴社团的青年学子将代表全国50余所高校古琴社团,演奏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打谱作品。薪火相传,不仅有袅袅的琴声,还有歌喉缱绻。10日,演出季昆曲专场首场节目单上有《芦花荡》和《小放牛》。“这是从恭王府年堂会戏单里选出来的。”冯乃恩说。年,恭亲王奕?成立了“全福昆腔科班”,俗称“小学堂”。这是当时北京唯一传习正宗昆腔的科班。《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中记载,年恭王府堂会戏的戏目单,萃集了当时京中各大名班的诸大名伶,演出剧目达70余出,创当时王府堂会戏规模盛大之先例。保护传承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座大戏楼,曾经的盛况得以不断重现:恭王府历史堂会是以《天官赐福》作为开场戏,11日的折子戏专场将延续惯例。演出季上演的《金雀记·乔醋》《奇双会》是从恭王府《年堂会戏单》选出……未来,恭王府的老戏单能否整本恢复?冯乃恩给出一个严谨的答案——“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当然有这个梦想,但首先要研究好,然后才是解读好,传承好。”未来可期。因为新生的力量已经登上舞台。12日,演出季昆曲专场将上演高校版《牡丹亭》,由来自全国6所大学及中学的13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挑大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和秦峰少儿昆剧团的小演员们也将在演出季的不同场次亮相。“传承没有弯道超车。”田青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时之尚。“在‘古琴热’中,希望年轻人在学指法琴曲的同时,可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华精神发扬好。”冯乃恩说:“今年,恭王府博物馆建成40周年,还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我们在大戏楼内进行的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希望阐述和传达创新性保护理念对于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