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纯梦丨打破欣赏门槛,最美中国戏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882.html

近两年,文化类节目的热度高居不下,从文博、书画到诗词、非遗,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通过节目焕发出崭新的魅力。但相较之下,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瑰宝,戏曲在综艺这个大舞台上就显得有些安静。

回顾以往的电视荧屏,其实也不乏一些以戏曲为主题的综艺。这些节目虽然在形式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它们大多立足于名家名段等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和展现戏曲艺术精深的那一面,却往往忽略了它大众化的这一面,把不少的观众都拒之门外。

一个古老成熟的艺术体系,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最近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最美中国戏》,似乎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节目以真人秀和戏曲实景创演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了戏曲节目的制作模式,它为一众戏曲“门外汉”提供了打开戏曲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用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唱响戏曲之美。

既展现戏曲的“宽度”,也看到戏曲的“厚度”

《最美中国戏》将“颐和戏社”直接开在了颐和园中,社长汪涵及小班事张颜齐、刘佳艺带领一众青年戏曲人与艺人嘉宾,向各剧种名家、传承人学习并体验戏曲文化。在节目总编剧李纯梦看来,节目选择将户外园林真人秀与戏曲创演结合在一起,是希望能构建一个最美的戏社氛围。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颐和园听鹂馆,伴随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熟悉的旋律,姚汶君、王嘉旎、袁冰妍、李响等嘉宾化身“红楼梦中人”,用舞蹈与戏曲融合,重新书写意难平的红楼结局,演出别有韵味的红楼故事;绮望轩化身“花果山”,张艺兴、丁真一路拜师学艺,如“游戏通关”一般带观众沉浸式地体验“悟空戏”。

颐和园得天独厚的园林古建之美在节目恰当的节奏中延伸出来,观众进入节目就好像穿越到古时,仿佛看到了一家真实戏社的运营日常。对此,李纯梦表示:“节目组希望观众对颐和戏社的架空世界产生信任感,这是从舞美、人物设定开始就要塑造的信念感。”

如果说节目将户外园林真人秀与戏曲创演相结合的形式,找到了戏曲的全新打开方式。那么如何将拥有繁多剧种和丰富内涵的中国戏曲推荐给观众,显然更需要节目组的巧思。在李纯梦看来,戏曲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适口性”需要培养,所以既要耳熟能详又要有趣有用,就成了对整季节目编排的一大要求。

因此,节目放弃了以剧种、名家名段为主题的惯常做法,另辟蹊径围绕“临川四梦”、“细解行当”、“古代名著”三个主题篇章展开,让观众既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戏曲的“宽度”,也能从台前幕后看到戏曲的“厚度”,从而更加理解戏曲的魅力。

节目从“百戏之祖”的昆曲入手,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相遇”这样的中西文化碰撞,焕新演绎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一开篇就增加了节目的传奇感,调动起观众好奇心;“丑角游园会”中,杨迪和沈梦辰在寻找丑角“金无名”的任务中,体验了“矮子功”、“髯口功”等技能,对丑角这一戏曲行当有了更深的感触;而“三国风云录”中,张淇、刘迦、于小彤带着大家体验式学戏“闯关”,请出叶金援、朱强及舒桐三位京剧名家参演的同时,又体现了“三国戏”背后的故事与人物关系。

中国戏曲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曾经风靡九州的戏曲艺术,如今与现代人的生活却渐行渐远。而《最美中国戏》让戏曲跨出了传统舞台,嘉宾们从一件戏服、一张脸谱、一段唱词入手来体验和学习戏曲文化,带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国戏曲,用一种有趣味、有温度的方式来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

让戏曲不再遥远,上演“最美中国戏”

“没想到在综艺里还能听到朱强老师唱《空城计》,真是太荣幸了。”、“张兰老师的《赤桑镇》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在《最美中国戏》节目的弹幕中,不乏有这样的评论。看来能够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名家名段,着实让不少戏曲爱好者感到惊喜。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剧目更是百花齐放,那么节目要把哪些经典剧目呈现给观众,这是李纯梦从节目策划阶段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最终她将“名段、故事性强、与当期主题适配”作为剧目选择的三个标准,真正上演了一幕幕“最美中国戏”。

比如“三国风云会”主题中,关羽、诸葛亮、曹操都是三国争霸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而节目所选取的《失街亭》《空城计》《横槊赋诗》等展演的剧目,正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节点和人物故事的体现;而在“净行盛会”中,节目选择了《铡包勉》《赤桑镇》《钟馗嫁妹》等剧目,从脸谱、唱腔、身段等入手,全方位走进净行,让大众真正领悟“千生万旦,一净难求”的意义。

戏曲是核心,这是节目设计最初就定下的共识。但在这一核心的基础上,《最美中国戏》针对不同的主题和剧目,为它们量身打造了融合了舞蹈、朗诵、表演等多元形式的焕新大秀,让节目有了更多机会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

节目中,无论是张艺兴的“美猴王”以街舞对话戏曲,展现从美猴王到孙悟空的蜕变,还是袁冰妍、李响用舞蹈来展现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者是中西结合的《临川四梦》呈现了一出精彩的跨界碰撞,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在剧目的表演上始终贯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让更多观众卷入到节目构建的“大戏”之中,李纯梦将此形容为“好食用性”。她具体解释道,一方面每期的大秀都兼容了几出名段,节目希望秀的演出结构不是一出出展演,而是完整的故事,现代的表演形式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在拥有大故事背景的情况下,让观众有目标地“食用”;另一方面,每期的推新官也都是带着技能来的,他们通过自己擅长的表演方式对传统戏曲进行推新。

作为一档以“年轻”面貌呈现的文化节目,如何在拥抱年轻人的过程中不失传统文化的厚重感?李纯梦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年轻观众追捧的并不只是娱乐,当厚重的内容中有足够美好、新知、专业的东西出现时,是足够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追随感的,所以在节目制作中,我们诚实地做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她说道,“同时抱有敬畏之心也非常重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敬畏,在操作上就不会有博眼球的议题存在。”

让戏曲综艺不再是“少数人的狂欢”

《最美中国戏》的主创团队中很多也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节目创作者与戏曲专家及专业团队不断学习、磨合、探讨的过程,正反映了观众逐步了解戏曲、感知戏曲、爱上戏曲的过程。

李纯梦介绍,面对戏曲这样一个专业的节目品类,从每期主题下剧种的发源、发展、成就,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特殊性、趣味点;到每个剧种中代表性的剧目、优秀的表演者、足够专业的教学嘉宾,选定的剧目背后的故事和与当代共情的话题;甚至细微到不同人物的服饰、头面、道具等等,都是需要与戏曲顾问团队、导演团队学习、探讨后拟定的。“把繁多的戏曲内容转化为综艺内容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需要做功课的部分。”她告诉记者。

其实,戏曲类节目的门槛,不仅体现在观众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需要十分细致的讲解与领会,才能展现其中的精髓。在李纯梦看来,戏曲类节目本身其实是足够有趣的,所以它的难度不仅体现在综艺化上,更体现在专业性和准确度上,“戏曲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有很强的范本性和精确的规则,唱念做打都很有讲究,不能出错,在传播上需要下功夫研究以及校准。”

于是,节目设计了戏曲教学环节,让不同行当剧种的老师,带来戏曲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讲解;围读会环节,老师们会分享和讲述戏曲相关的故事,让嘉宾与观众更有代入性地观看后续的演出。

同时,表演名家也是节目的“标配”,如节目中扮演关羽的叶金援老师、扮演诸葛亮的朱强老师、曹操扮演者舒桐老师都是该剧目具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名家。“说到某某剧目,就希望看到该位老师的表演”,节目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和标准,完成了一次次焕新大秀的演出。

戏曲的“美”是作为总编剧的李纯梦最想通过节目传递给观众的,她说戏曲有最美的行头、最美的唱腔、最美的场景、最美的故事、最美的人间情感,而这些华彩的部分在一出大戏的表演中无处不在,“但这些‘美’都不是轻易得来的,希望大家能在享受戏曲带来的艺术奇观的同时,了解戏曲台下的“十年功”,也看到戏曲从业者的艰辛与坚持。”

以往,戏曲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因自带的“高门槛”属性,让它容易陷入“少数人的狂欢”。而《最美中国戏》就用今人的方式、今人的语言、今人的技术来展现戏曲、传播戏曲,让传统戏曲活了起来,为观众打开了认识戏曲文化的新视角,正如节目所说的“国粹戏曲是根植于国人的血脉里的,只是在等一个契机被激活。”

—THEEND—

作者

李杨

主编

彭侃

排版

李可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