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剧种守护山西戏曲文化生态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835.html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云上艺术节)7月5日与全省人民见面了,其中,“濒危戏曲剧种剧目云展播”版块共有我省20余个濒危稀有剧种亮相云端,这是一次难得的集结展示,这些影像成果将成为我省濒危剧种传承保护研究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山西是戏曲大省,在历次全国剧种普查中,我省剧种数量名列第一。根据年原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结果,全国现有个剧种,其中山西38个,数量最多。山西剧种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到最新普查的38个,锐减幅度巨大,虽体量仍领先全国,但部分剧种的消亡仍令人痛心。尤其是现存38个戏曲剧种中,有26个剧种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些濒危剧种成为我们的新使命、新挑战。山西孕育了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为代表的“四大梆子”剧种,丰饶的戏曲沃土离不开或大或小丰富剧种的滋养。剧种的认定,就代表了其艺术独特性的存在,没有绝对意义的大剧种,也没有绝对意义的小剧种,正如世间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元杂剧的诞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但到了明代就已经式微,被后来的剧种学习、消化和借鉴去,成为源泉,在当下的戏曲发展空间中,剧种之间的竞争、模仿、吸收也在不断地演化,一个剧种的独到成就也在不断地被另一个剧种借鉴吸收,丰富自身。随着当代社会交流的加强,地域特色音乐的渐进,方言流行的局限,剧种之间不断地挤压受众、合并吸纳,极有可能剧种同质化会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晋剧和北路梆子之间一些新创剧目的导演、作曲、主演等跨剧种创作协作;孝义碗碗腔剧团则同时演出晋剧、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多个剧种,久之,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很可能最终只会留下一个剧种,也可能产生出新的剧种,京剧不就是四大徽班进京后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逐渐融合逐渐演变形成的吗……以动态眼光看待剧种变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要把濒危剧种的独特价值保护好、记录好、发挥好。守护好濒危剧种生命的火种,是守护山西戏曲文化生态的关键,无论这些剧种的命运最终是消亡还是兴盛,只要能够让濒危稀有剧种的艺术特色散发出最大光芒,使其独有的艺术特色能够持续地绽放在山西戏曲舞台上,就是属于山西戏曲的宝贵财富。做好基础的保护记录传承工作,是眼下戏曲工作者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太原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多岁的徐拖福是目前仅剩的一位传承人,老人最大心愿就是能让太原秧歌继续传唱下去。锣鼓杂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比昆曲起源更早,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原始粗犷、形式简单,是一种用锣鼓吼唱的原生态戏曲。它甚至不需要戏台、道具、装扮、伴奏,随时都可以拉开架势表演,过去被叫“穷人戏”。尽管出场随意,但这个剧种却有独到追求,演出的大多是军事题材的剧目。如今,锣鼓杂戏老艺人寥寥无几,越唱人越老,越唱人越少,锣鼓杂戏还能传承多久?芮城扬高戏故有“羊羔戏”之称,有说它是由放羊人哼唱的山歌小调形成的。据说,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曲调就出自扬高戏的“岗调”。相传,民国时期扬高戏与蒲剧名班对台演出,观众情不自禁地涌向扬高戏戏台。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人星散,部分演员被蒲剧团高薪聘走,班社解体,扬高戏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剧种为何濒危?总体来看,一是流布区域较小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艺人流失;二是有限的艺人相继去世,传承途径单一,传人短缺,剧目和“手艺”失传;三是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现象造成保护传承工作难解的“死结”,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