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一词在实际使用中,包含广、狭两层含义。狭义的“序跋”,仅指附载于文献正文前后、以“序”或“跋”命名的文字。广义的“序跋”,则统称附载于文献正文前后,并对文献正文有所说明、评论的各种文字。
《中国古籍序跋史》本书所谓“明清戏曲序跋”,取“序跋”一词的广义,指明清时期(—)撰写的附载于戏曲文献(如戏曲剧本、戏曲选集、曲话曲目、曲谱曲韵等)正文前后,并对戏曲文献正文有所说明、评论的各种文字。
凡附载于戏曲文献正文前后的序(或称叙、序言、弁言)、引(或称小引、引论、引语、引言)、题词(或称题辞、题诗)、跋(或称后序、后叙、书后、题后)、总论(或称总评)、题识(或称题语、识语、题跋)、凡例(或称发凡、例言、弁语)、读法、赠言、问答等,皆属戏曲序跋的范畴。
至于附载于戏曲文献正文前后的目録、附録、本事(或本事考)、传记、书信之类文字,则不属于戏曲序跋的范畴。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点学界早有共识。早在三十多年前,谢柏梁《一个丰富的戏曲理论宝库——古代戏曲序跋小议》、吴毓华《古典戏曲序跋的美学价值》等论文[1],就对古代戏曲序跋重要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等,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简要的评论。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概论》迄今为止,以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作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孙立群《清人戏曲序跋研究》、李雪凤《明代戏曲序跋研究》、刘佳蕾《古代曲谱序跋研究》等[2],博士学位论文有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3],专著有罗丽蓉《清人戏曲序跋研究》、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戏曲序跋学》、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等[4]。此外各种学术期刊还发表了大量有关古代戏曲序跋个案研究的论文。
随着戏曲研究的广泛开展与精深发掘,中国古代戏曲序跋的学术价值愈益得以突显。仅就古代戏曲序跋与古代戏曲研究的关系而言,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就有以下数端:
第一,古代戏曲序跋是构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
学术界早已取得共识,戏曲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三大形态。古代戏曲序跋体现出戏曲作者的创作心态、创作过程和艺术见解,揭示出戏曲舞台演出和歌场演唱的艺术规律,反映出戏曲艺术接受的历时性变化,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戏曲理论、戏曲批评、戏曲艺术的学术资源。
因此,全面、深入地搜罗、解读古代戏曲序跋,无疑是构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
《清人戏曲序跋研究》第二,充分运用古代戏曲序跋数据,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史研究。
现存的古代戏曲作品,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创作者本人故意隐藏本名或其他流播过程的原因,在中国戏曲史上被列为无名氏作品,创作年代也有待详考。
而戏曲序跋,特别是戏曲作者的亲朋好友撰写的戏曲序跋,总会或多或少地保留戏曲作者的生平信息,为考知戏曲作品的编创者及编创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左证和丰富的数据。
此外,通过戏曲序跋,还可以钩辑历来戏曲目録专著未见着録的一些戏曲作家、戏曲作品,充实对戏曲文学史的认识,进而推进戏曲文学史研究。
第三,充分运用古代戏曲序跋资料,有利于研究历代戏曲生态及戏曲流布状况。
戏曲序跋的内容往往涉及当时戏曲的生存状态。例如,明天启间冯梦龙《曲律叙》,反映出明代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风气“忽炽”,呈现出玉石杂陈的状况[5];清康熙初袁志学《南音三籁题词》,揭示出当时戏曲舞台搬演时,“歌者不谙律吕,率意加减”的现状[6];清乾隆间徐孝常《梦中缘序》,称当时京城观众“所好惟秦声啰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7]诸如此类的“时代记録”,无疑成为研究特定时代戏曲生态及戏曲流布状况的重要历史文献。
《曲律》第四,古代戏曲序跋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戏曲作者和序跋作者的戏曲观。
戏曲序跋的撰写,往往直接反映出戏曲作者和序跋作者对待戏曲艺术的心态和思考,如果一位作者撰写了多篇戏曲序跋,就可以作为珍贵的文献数据,借以立体地考察该作者的戏曲艺术观。
例如杜桂萍就曾通过蒋士铨的戏曲序跋,研究其戏曲创作过程和戏曲观念,并称“借助于有关序跋题词的分析阐释,可以深入理解蒋士铨的戏曲观念,推究其创作心态与艺术追求”[8]。
但是,在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中,相对于戏曲序跋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戏曲序跋的文献整理却较为滞后,仍然是一片有待精耕细作的沃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两部戏曲序跋整理的成果[9],成为后继学人展开学术研究时主要的文献征引源。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例如孙立群称其《清人戏曲序跋研究》是以“蔡毅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为数据源”(见《论文摘要》),李雪凤称其《明人戏曲序跋研究》是以“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为数据源”(见《论文摘要》)。
但是,由于当时搜集戏曲文献条件的局限以及其他原因,这两部著作收録的古代戏曲序跋都颇多阙漏。吴毓华编着《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择选侧重在有关戏曲理论批评史的序跋”,“特别注意辑録有关戏曲舞台艺术的序跋资料”[10],显然属于“戏曲序跋选”的性质。
而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一书,虽然旨在广搜博取,所收序跋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但仍然存在《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收録而其漏收的现象。这两部著作剔除重复,所録明清戏曲序跋仅两千三百余条,遗漏的序跋为数甚伙。
同时,《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一书所收序跋,未能注明依据的版本,令读者难以核实迻録或辨识所致讹误,以至于不敢用甚至不能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使用的可靠性。
关于这两部著作整理古典戏曲序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有多位学者撰文加以评述。
例如,吴晓铃在充分肯定《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汇集诸多序跋之功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也有必要向蔡毅先生提一点儿意见,这主要是关于考订上的问题。如:对于一些序跋作者的姓名、字号、籍贯和生卒年月的‘不详’是可以‘详’的,稍加考求便能解决。又如:顾随先生是现代杂剧作家和名教授,不应在小传上只写‘字羡季,号苦水’六字。《红楼真梦》的撰人系郭则澐,不姓刘。特别是记黄嘉惠本《西厢记诸宫调》把王筠的名下加了个‘和’字,应删,这是误读王氏跋文下面的图章‘王筠私印’而致误。”[11]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刘世杰《读〈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札记》一文[12],则就该书中的误字、衍字、标点失误等讹误,就目之所及一一加以指正,并称该书把陈继儒《麒麟罽小引》中“空门潜踪”迻録辨识作“空一潜踪”,把佚名《题汪无如投桃记序》中的“旁通于声律”迻録辨识作“穷通于声律”等,皆是因序跋原文为草书,整理者识辨不确而致误。
邓长风《〈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简评——兼谈清代曲家曲目着録的若干问题》一文[13],也指出《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存在“疏于考订”、“征引未周”、“文字、句读舛误”、“体例不纯”、“不注出处”等不足之处。
范志新《〈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琐议》一文指出:“浏览全书,则不能不令人遗憾:这是一部必须重新整理、标点,方可放心使用的数据汇编。窃以为是编之失有四:曰标点讹误、曰失校、曰失考、曰编次无序。”并一一加以例举[14]。
从这些评论文章可以看出,为了充分发挥古典戏曲序跋的学术价值,完全有必要重新整理古代戏曲序跋文献,增补遗漏,纠正讹误,注明版本,详加考订,为学界提供丰富全备、信实可靠、足资实用的古代戏曲序跋文献。
《明清戏曲序跋纂笺》,郭英德、李志远纂笺,人民文学出版社年5月版。正是有见于此,我们在年申请了该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序跋全编”,并获准立项(批准号11BZW)。历时七年,含辛茹苦,终于编纂完成这部近三百万字的《明清戏曲序跋纂笺》。
统观中国古代戏曲序跋类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明代之前的戏曲序跋留存甚少,而现存于世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撰写的戏曲序跋。而且明代之前的戏曲序跋,《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二书已基本收録,为学人所熟知。因而重新整理古代戏曲序跋,重点与难点显然都集中在明清时期。
这是我们选择编着《明清戏曲序跋纂笺》一书的主要缘由。同时,为了保证戏曲序跋类数据的相对完备且有裨考证,我们酌情选録部分撰写于明洪武元年()之前或民国元年()之后的戏曲序跋类资料,作为附録。
在整理明清戏曲序跋时,我们基本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要完整全备。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两部著作收録的戏曲序跋,除去重复,约有二千五百余条,其中撰写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序跋约有二千三百余条。这一数量虽然已经相当可观,但是两部著作遗漏的明清戏曲序跋仍然不胜枚举。
《明清传奇综录》为了给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艺术、戏曲理论研究者提供完整而全备的第一手文献数据,在上述两部著作的基础上,我们多次前往各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献以及众多别集、总集、笔记、方志、目録等文献,尽可能地搜集海内外现存的明清戏曲序跋资料,总共钩辑补充了二千多条戏曲序跋,使明清戏曲序跋数据达到四千三百余条。
这一数目虽然仍非明清戏曲序跋的全部,遗珠在所难免,补苴有待后贤,但这无疑已经足以相当全面地呈现明清戏曲序跋的完整面貌。
第二,要信实可靠。
这一原则具体化为三个方面:
首先,整理戏曲序跋所依据的底本,尽量采用较早的或较好的版本,对每条序跋资料都一一注明版本依据,以备研究者查考,并且尽可能地复制或扫描底本,以便在整理过程中随时核查校对。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其次,戏曲序跋的文字差异,既存在于不同版本的戏曲文献之间,也存在于戏曲文献与别集、总集等文献之间。我们对有明显版本差异的序跋一一进行校勘,并出校记,提供较为丰富的异文数据,以备读者进一步斟酌考核。
三是尽力保证戏曲序跋文字标点的准确性。与一般古籍文献的整理相同,戏曲序跋数据的标点需要校点者具有丰富而扎实的历史、地理、职官、掌故、语言等方面的知识。而同一般古籍文献的整理不同,戏曲序跋数据往往跟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内容息息相关,因此还要求校点者必须熟读戏曲作品,否则一不留神就会产生标点错讹。
因此,为了准确地标点戏曲序跋数据,我们认真地阅读每一部戏曲作品,并核查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地避免标点讹误。
第三,要丰富详实。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仅为戏曲文献作者撰写简介,未能考证戏曲序跋作者;《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虽为序跋作者撰写简介,但文字简略,信息量少,而且多有遗漏或讹误。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郭英德卷》我们不仅为每一位戏曲文献作者撰写文字较详的小传,注明传记数据源,而且着録戏曲文献的现存版本、研究成果等内容,以便读者查考。
同时,我们尽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每位戏曲序跋作者的生平事迹,对戏曲序跋作者的生卒年、姓名字号、籍里、生平经历、著述等,一一加以笺证,并附注相关传记数据源,以便读者进一步考索。
戏曲序跋的作者、作期等如有疑问,也在笺证中一一加以说明。我们还就戏曲序跋文字中,凡是与戏曲文献及序跋资料的撰写、钞刻、流传等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事项,均酌情加以简要笺证,或附注参考文献,以裨读者参考。
这一工作虽然极其繁复艰巨,也难免挂一漏万或误读误解,但是足以为读者提供丰富详实的文献数据,这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戏曲文献与戏曲史的研究。
第四,要明晰实用。
这部将近三百万字的《明清戏曲序跋纂笺》,很少有读者能够逐字逐句地阅读全书,因此如何提升其使用的便利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全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编排。我们按照古籍整理规范,用现代标点符号对所搜集的序跋进行标点,分出段落,以便于读者阅读。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在戏曲序跋排序上,我们按照戏曲剧本、戏曲选集、曲话曲目、曲谱曲韵划分为四大类,附以诸宫调和散曲集类;每类之中,以序跋所附戏曲文献的作者(或编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一戏曲文献的多篇序跋,先着録戏曲文献作者(或编者)之序跋,然后以版本先后或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着録其他序跋,以便清晰地体现戏曲序跋的时代性。
同时,书末附有“戏曲文献名目索引”、“戏曲文献及序跋作者姓名索引”和“戏曲文献及序跋作者字号索引”,为研究者提供阅读检索的便利和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明清传奇史》明清戏曲序跋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戏曲作家的生平事迹、编撰动机、编撰过程,涉及戏曲文献的编辑方式、出版过程、流传情况,也涉及对戏曲作家及其著作的评价、对戏曲发展史的认识、对戏曲艺术特征的发微、对戏曲作品综合评判体系的构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清戏曲序跋是一座取之不尽而又常取常新的“学术富矿”。不难预期,本书的完成将有助于学术界充分发掘古代戏曲序跋的学术价值,为中国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等提供极为丰富完备而信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从而推进中国古代戏曲文献、戏曲史、戏曲学、文艺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群音类选校笺》在纂集、笺证明清戏曲序跋的过程中,我们前后查阅、参考了数以万计的古今各类文献和研究论著,但是仍然难免有收録未能全备、考订偶有疏漏、録定时有讹误之处,恳望学界诸位贤达学人,不吝补漏匡谬,以便惠泽学林,不胜感焉!
注释:
[1]谢柏梁:《一个丰富的戏曲理论宝库——古代戏曲序跋小议》,《光明日报》年11月27日第3版;吴毓华:《古典戏曲序跋的美学价值》,《戏曲研究》第16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孙立群:《清人戏曲序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雪凤:《明代戏曲序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佳蕾:《古代曲谱序跋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罗丽蓉:《清人戏曲序跋研究》,台北:里仁书局,;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戏曲序跋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5]冯梦龙:《曲律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本《曲律》卷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第47页。
[6]袁志学:《南音三籁题词》,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本。
[7]徐孝常:《梦中缘序》,清乾隆间《玉燕堂四种曲》本《梦中缘》卷首。
[8]杜桂萍《序跋题词与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年第6期。
[9]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0]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前言》,第1页。
[11]吴晓铃:《力行近乎仁——读〈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人民日报》年5月31日第8版。
[12]刘世杰:《读〈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札记》,《文献》年第1期。
[13]邓长风:《〈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简评——兼谈清代曲家曲目着録的若干问题》,《文献》年第2期。
[14]范志新:《〈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琐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