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谈:过年看大戏枯木自从电视普及以后,人们春节除了走亲访友以外,最大的娱乐节目莫过于看电视,而看电视娱乐节目最大影响力还是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起初也是反响平平,但是随着相声小品等娱乐形式加入,很快在八十年代末成为千家万户春节必看的娱乐节目,一直风靡二十多年不衰。春节晚会在娱乐大众的时候,也捧红了很多知名影星和主持人,使得不少人成为全国知名的“笑星”和“歌星,春节晚会也成了央视金字招牌节目。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观的提高,人们对节目也越来越挑剔,批评也越来越多,而作为短短几个小时的一台节目,谁上谁不上,什么节目上什么节目不上,自然成了每届导演头疼之事。收视率的火爆,捧星速度惊人,造成了许多演员都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上“春晚”,自然会产生“权力寻租”现象,这些年有不少爆料,不过不是今天文章主题,因此略过。我们要说的是,不管如何变换,你可以注意到,基本上每届春节晚会都会有一个戏曲节目,哪怕是跑龙套或者几人同台,即便是时间再短也少不了。为什么?首先也说明了综艺节目不忘本,所有的演员综艺节目,都是由古代的戏曲转化过来的娱乐形式,因此,即便收视率低戏曲也当仁不让;其次,是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再就是传播国粹的需要。傩戏戏曲产生与我国,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最早是为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祭拜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的歌舞形式,比如现在还存在的古老歌舞“傩戏”,就是原始艺术形式的遗存。到了西周时期,音乐形成了严格完备的礼乐制度和适用模式,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乐器和乐曲形式,比如《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等,是君主贵族们享受的专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势,诸侯争雄,“礼崩乐坏”,但是对民间来说却是好事,各诸侯国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乐曲风格,后来被收录到《诗经》中,成为“风”,共计有15个地区的土风歌谣。百戏这些地域风格的乐曲,随着时代发展,形式不断增加,到汉魏时期出现了“散乐百戏”,包含歌舞、杂技、俳优(插科打诨的艺人)等形式,一直到了唐朝戏曲形式得到固定,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宫廷专门设立了教坊,在“梨园”训练乐工,因此“梨园”成了后来戏曲界的代名词,唐明皇也被奉为戏曲行业的“祖师爷”。山西临汾元代戏台戏曲达到顶峰时期,那是在元代。因为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度,断绝了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通道,使得大量的满腹经纶的才子有技难施,混迹于勾栏瓦舍的底层,靠写戏来打发时光,因此,元代成了历史上戏曲最为鼎盛的时代。山西临汾元代戏台明清以后,科举制度恢复,戏曲创作乏人,因此,不少戏曲故事都是前人所写的改编,而且不同地方用不同的曲艺形式、演出同样内容的戏曲较为普遍。戏曲创作虽然乏善可陈,可是这种曲艺形式却得以在乡村蓬勃发展,在古代没有现代媒体的情况下,看戏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而且大多数戏曲节目都是教育如何做人,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念被融入其中,尤其是“孝”、“敬”、“善”、“报”等优秀道德传统,被通俗的戏曲传演得淋漓尽致,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因此,戏曲久经不衰,往往看戏是人山人海,是过去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一直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曲社火还是民间春节娱乐的最流行方式。秦腔《三滴血》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方言不同,因此,戏曲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地域色彩的不同风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有多种剧种。关于各地剧种被称为“剧”,大多是建国后才有的,在以前一般分为梆子腔、高腔、皮黄、昆曲,就流行来说,北方梆子腔,南方是南戏。豫剧《七品芝麻官》梆子腔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群众最普遍的剧种,其中现存最早的有山西梆子(蒲剧)、陕西的同州梆子,以及以后的陕西梆子(秦腔)、河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皮黄就是我们现在的“京剧”,以前叫“平剧”,意思就是北平戏剧,京剧是所有剧种里面起源较晚的剧种,吸收了很多其他剧种的优秀表演形式,但是由于占据着京城,因此天时地利人和,得到更多的推广机会。蒲剧《挂画》南戏的代表是越剧、昆曲和弋阳腔等,越剧、昆曲流行在江浙一带;高腔代表有川剧、弋阳腔等,在西南地区较为流行;;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的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在皖、鄂、赣几个省份比较流行,粤剧也起源于南戏,在广东地区比较流行。昆曲《西厢记》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戏曲五彩缤纷,繁荣了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而且各个地区代表性剧种各不相同。从喜爱程度和传播人数上来说,河南梆子(豫剧)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从历史渊源上和文化积淀上来说,山西梆子(蒲剧)和陕西梆子(秦腔)更为悠久;从唱词曲调上来说,似乎豫剧和黄梅戏更容易听懂(各地人看法不一);总体来说,不同地域喜欢本地的剧种,一则语言相近,再则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更容易接受。川剧变脸从戏曲演化史和剧种分布来看,不能说某一剧种是国粹,而是所有的剧种都是国粹,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某些媒体把京剧单独封为“国粹”值得商榷。京剧的发展,前期是作为北平的地方剧种,叫做“平剧”,建国后改为京剧,由于文革期间唱样板戏,因此京剧得以全国推广,再加上近水楼台,有关部门的支持,京剧发展迅速,很容易得到扶持和宣传推广,但是从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上来说,比起其他几个大剧种似乎尚需努力。越剧《红楼梦》戏曲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因此,过去一直是社会上主要的娱乐形式,随着电视的普及,戏曲的发展出现衰落,一方面,作为民间娱乐形式,由于舞台服装道具人员成本因素,演出费用较高,普通乡镇一年很难看到唱戏的场面,一般只有在春节才可以看到;另一方面,戏曲人才流失严重,不少人转向新兴的娱乐方式发展,比如电影电视综艺剧目,造成了戏曲成了曲高和寡的形势,因此,戏曲如何焕发青春是戏曲界应该考虑的事,而不是每年春节晚会跑跑龙套就可以了。京剧《智取威虎山》而且,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举国娱乐,因此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力逐步下降,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使得春晚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导演策划费尽心力,结果大众并不卖账。而作为其中节目之一的戏曲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安排被人指责,有吧时间太短,很难表现出戏曲的魅力,因此,更成了鸡肋中的鸡肋。评剧《花为媒》本人不是戏迷,看戏如果不看字幕什么也听不懂,唯一能听懂的是念白或者戏曲中丑角用本地方言插科打诨的言语,令人回想起来忍俊不禁。而且在露天戏台看戏的场面,非常温馨,上面或者咿咿呀呀,或者音调高亢,下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们聚精会神的观看演员表演,有时候会心的一笑,有时候拍声叫好,或者看到悲伤的场面潸然泪下,场面非常感人。黄梅戏《天仙配》可惜,如今过春节,能看到这样的大戏太少了。-2-9榆木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