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红尘半世僧,传奇大师李叔同的自我救赎

半世红尘半世僧,传奇大师李叔同的自我救赎文·段宏刚从整个历史来看,一个人在短短一生中,把自己分裂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并用两种身份完成人格的升华和圆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每个人都出生在尘世,从生到死,他每时每刻所经历的事情,都会固化他的思想意识,并带上鲜明的世俗烙印,让他轻易不会改变那颗留恋红尘的初心。所以,每个人情愿享受那些世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自始至终,都延续着“逝者如斯夫”的宿命。但对20世纪的传奇人物李叔同(年——年)来说,人生没有“宿命”一说,活着就是为了遵从内心的召唤,活着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给精神的涅槃寻找一个港湾。弘一法师(李叔同)像李叔同一生寻寻觅觅,一直在追寻精神上的圆满,他先后用两种身份都实现了心愿,在前半生,那个港湾是艺术,在后半生,那个港湾是宗教。对李叔同来说,他自己没有辜负上苍赐予的62个年华,但对跟他有关联的亲朋好友来说,在那一刻,他突然改变身份,如同给他们心上捅了一刀。年8月19日,是农历为七月十三,李叔同时年38岁,在这一天,他的身份发生了彻底改变。在这一天之前,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在文学、书法、绘画、教育、话剧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20世纪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一颗璀璨之星。李叔同自画像在这一天早晨,他来到位于杭州西湖之南的虎跑寺,削发为僧,以法号“弘一”正式皈依佛门,皓首穷经,开始钻研“南山律学”,终于把这个衰落了余年的佛学重振起来,因此,他有了“中兴南山宗”的美誉,最终成为一代佛学大师。那一刻,李叔同以决绝姿态改变了自己的身份,让中国20世纪从此失去了一名艺术大师,却多了一位得道高僧,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果对李叔同的艺术成就不够了解,那么,记住以下这些事件,就完全能明白他在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悲欣交集年3月,25岁的李叔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妻儿为他送行,深受感动的李叔同写了一首诗声情并茂,又通俗易懂的诗歌《送别》,全诗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弘一法师这首诗具有一种凄美、悠远、哀婉的意境美,发表后广为流传。年,李叔同根据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韵律曲调,把《送别》重新编曲,由于具备优美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此歌被推向社会后,迅速蹿红,并于年正式出版发行,立马成为上世纪40年代的经典歌曲。之后,此歌作为插曲或主题歌,相继被用到影片《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里边。直到今日,这首歌依然被广为传唱,让许多风格不同的歌星多次翻唱,无不叫好。实际上,李叔同作为音乐家,被誉为我国“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最早一批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如唐诗、宋词、小令,吸收到学堂乐歌的创作里,前后创作出了70多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为音乐界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李叔同油画刚到日本开启留学生涯不久,李叔同从《诗经》和《楚辞》,以及古诗词中筛选出13首诗歌,给它们配上西洋和东洋曲调,并融合几首昆曲唱法,编辑出版了一本新式音乐教材《国学唱歌集》,这对当时国内音乐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年深秋,在弥留之际,李叔同曾写下了一段偈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句话已成为许多人升华自我境界的座右铭,稍微有些文化的人,对它不会陌生。如果以上是他在文学和音乐上的贡献,那么,再来进入他的绘画和书法世界,看看他的能耐。李叔同书法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叔同选择主攻西洋画。他此时有一个伟大抱负,那就是通过熟练掌握西画技巧后,来改造中国画。实际上,同时期的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画家,都滋生了立志改造中国画的想法,都在找机会实施想法。因为这时期的国画,只注重塑造表面形式和玩弄笔墨技巧,完全沦落为文人自娱自乐的工具,严重缺乏思想格调的呈现,以及对现实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