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昆曲艺术,发展过程几经曲折

白癜风能根治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83876.html
昆山腔新声产生之后,仍是一种街头巷尾的“清唱”,并没有体现在剧本和戏剧舞台之上。首先根据新腔来制作的戏剧作品,是梁辰鱼的《浣纱记》。《浣纱记》第一次将昆曲引入剧坛,由此诞生了一个新剧种——昆剧。从此以后,昆曲进入繁盛阶段,很快扩展至江浙各地,万历(一)初年,已经压倒其他南戏声腔,形成所谓“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局面,并传人北京,成为受到统治者欢迎的宫廷中的“官腔”。《浣纱记》的成功,促使许多著名文人有意识地以昆山腔来定制、创作剧本,也因此大大丰富了昆曲剧目,并提升了昆曲的文化与美学内涵。此外,大量传统的南戏剧目,如《白兔记》《琵琶记》等,都纷纷改用昆山腔进行演出,使得南戏的许多剧目都以昆曲的形式流传至今。昆剧在舞台表演上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的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折子戏的主要表现手段。从明代的隆庆、万历年间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是昆曲艺术的全盛时期。在这期间,昆曲艺术与昆腔曲唱深入人心,真可谓是“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从宫廷到街头,从京都到边睡,各地的舞台上都有昆剧艺人的表演身影。清朝皇帝南巡至苏州,每次都要点选观看昆剧,高官显贵和富商士绅的家里都以配备家庭昆曲戏班为时尚。和昆曲表演艺术的成熟相适应,许多可以进入经典文学殿堂的剧作也诞生于这个时期。汤显祖的《牡丹亭》和《紫钗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天下,乃至“家弦户诵”、“洛阳纸贵”。自从《浣纱记》为昆曲在剧场上树立起典范,昆曲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被许多剧种所学习和借鉴,因此,昆曲又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被称为“花部”、“乱弹”的各种地方声腔兴起与发展,这些新生力量对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使得那些对昆曲的曲词晦涩、节奏缓慢、题材单一觉得不满的观众们,转而青睐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更为新鲜、活泼的艺术形式。这段被后人称为“花雅之争”的进程使得昆剧在整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影响力迅速降低,从此,昆剧衰微的局面开始出现,甚至一度濒临消亡。新中国建立后,戏曲艺术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昆曲艺术的新曙光也随之出现。年4月,由浙江昆苏剧团(浙江省昆剧院前身)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受到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观众的广泛欢迎,可谓是“满城争说十五贯”。北京的演出结束后,《十五贯》又到其他城市展演,在全国形成了轰动效应。同年7月,《十五贯》被拍摄成电影。与此同时,其他剧种纷纷对《十五贯》加以改编和演出,当时戏曲界有句流行的话语是:“千千万万贯的《十五贯》。”《十五贯》造成的影响和效应,被形象精练地概括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艺术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昆曲艺术基础较为深厚的地方先后创建和恢复了昆剧院团。目前,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湖南郴州及浙江温州,都有专业的昆曲剧团,此外,大陆许多城市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华人地区也有众多的昆剧业余团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