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守正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底色以传统京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 http://pf.39.net/bdfyy/bdfhl/160216/4771443.html
文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话题。如何继承创新,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在研究和探索,也给出了无数的答案。然而,当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之后,可以发现他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和最可遵循的规律,这就是:守正创新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解决了我们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许多困惑,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色。笔者以为,这里的守正就是守正道,就是守住被历史证明了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创新,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合新时代的文化并有所拓展和创建。所谓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持坚定的理想和信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化不仅指优秀传统文化,更包括守“正”之后所创新的文化,因此,一条守正、创新、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守正是基础,创新是目的,而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昂扬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精神状态。下面以中国传统京剧为例,谈谈守正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主要代表,属于舞台艺术范畴,那么什么是京剧的“正”,如何才能创京剧的“新”?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京剧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一些失败。然而,守正创新思想是指导我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理论基石,也是继承与创新的行动指南。具体来说,就是要守住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特质,守住多年来各位艺术大师和广大京剧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实践的积累、发展和提炼,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严格、独特、具有规律的京剧表演模式。其中的程式化、写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是传统京剧艺术的核心,也是中国戏曲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京剧的改革可以进行各种尝试,可以采用钢琴伴奏,也可以运用交响乐队伴奏,甚至可以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段呈现舞台的表现效果等等,但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能丢、基本规范不能丟。因为京剧的这些特质是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关键,是京剧之所以为国粹的重要因素,是京剧之所以成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代表的重要标志,也是京剧之所以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根据所在。衡正安书法作品我们认为程式化、写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是中国戏曲也是中国京剧的核心,守住这个“正”就守住了京剧的根本。京剧的这三大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那么,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作简要地介绍。程式化:程式是京剧的最大特色之一,可以说,没有程式就没有京剧。如唱念做打、服化道盔等都有固定的规范和套路,不能轻易地改变和更换。其中,“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有严格的规定程式。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其他地方戏的腔调,唱词也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不管唱哪出戏、故事情节怎样、内容是什么、背景怎样,这些程式大抵不变,曲牌、趟马、起霸、走边、文堂也几乎不变,甚至在服装上不管演什么时代的戏,一般都以明清服饰为基础。令人惊诧的是,余年来,这些程式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枯燥而单调,反而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写意性:写意也包括虛拟,顾名思义,与写实相对。写意性表现出中国文化追求简约的显著特色。几套龙套似貔貅十万,马鞭一挥如万马奔腾,一展军旗像战阵烈烈,一苇船桨喻舟行滔滔,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玩耍的动作,正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精神、虚拟表达的特色,具有意在言外的无穷魅力。不管文戏、武戏,在舞台上仅仅只要一桌两椅,其位置不同的摆放便能表达不同的场景和故事情境。演员在舞台上的开门、上楼、水袖、圆场等,大多都是虚拟的、没有实际的道具、场景,以虛代实、以境代景,极力引导观众观心中之景、意中之境。正如戏剧大师焦菊隐所言,京剧是“表演里面出布景”。京剧行里也说,布景就在演员的身上,这说明京剧艺术更在意的是演员的表演而不是外在的道具。综合性:我们说京剧只有多年的历史,好像和中国其他艺术相比时间不长,然而,这只是京剧作为独立剧种的历史时间。如果我们仔细地探究就可以发现,京剧不管是艺术精神、演出内容、文学表达、一招一式、曲牌唱腔等,都深深地扎根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地方戏曲文化之中。从整个剧种来看,是以四大徽班为基础,吸收、融合了昆曲、汉剧、川剧、秦腔和民间地方戏曲之精华,以及上千年戏曲舞台演出的经验积累并提炼、演绎,才逐步形成了这一具有独特个性的表演形式,其丰富性非常典型。就拿京剧中的韵白为例,则以中州韵湖广音为基础,单单湖广音就包含了古音、徽音、楚音、鄂音和吴音等多种发音种类。特别是京剧中所表演的故事,多以几千年中国文化历史为题材,融诗词、音乐、武术和杂技的优秀传统精髓于一身,因此才显得如此厚重耐人寻味。通过以上三大特征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京剧的核心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京剧的程式化、写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在京剧艺术形式中的具体显现,也是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存在。其总体气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内”追求相一致,以“向内性”带来其局部所具有的审美特性。衡正安书法作品所谓“向内性”是指其精神气质是内敛的而不是外溢的,是淡化外在的物质形式和手段,将“人的表演”作为核心,把观众引人舞台之外,而不是舞台的具体陈设,甚至不关心故事的情节,而是集中在人的表演之上,人的表演又体现在具体的动作和唱腔之上,其中又以唱腔为重,因此,中国传统京剧叫“听戏”而不是现在的“看戏”。它是“向内”求,向演员的功夫和精神意蕴去求,深刻地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在简约处发力的核心,是和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相一致的,特别是禅宗对中国艺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具体唱腔上也有“向内性”的特质,如“梅派”京剧中的“高拉低唱”,不仅利用了男旦嗓音与女旦相比能够低下来的特点,有意识地压低唱腔,即京胡是高八度,但演员唱的时候比胡琴低八度,所以演唱中演员的气息是压住的、收住的,是典型的“向内追求”的艺术处理范例。这种唱法声线更加圆润、气息更加稳固、音质更加厚实,所以更具有穿透了和韵味,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与中国书法“大笔写小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向内”的精神特点带来另一个显著的审美特质,就是局部具有审美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欣赏京剧时,不一定需要整本剧目完整欣赏,可以单独欣赏片段,如折子戏就是典型的代表。整本当然是可以演出、欣赏的,但是抽取其中的一折、一段或一幕也是可以单独演出、欣赏的,这和中国书画的册页非常类似。更为奇特的是,在一个剧目中某一段看似没有关系的旋律都可以拿来单独欣赏,并具有审美价值,如有的票友就冲着某一段的唱腔或表演而来,欣赏完这段后就离开,这是非常独特的个性,也是中国传统京剧最具魅力之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京剧的独特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京剧要发展就需要守住京剧中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守住这个民族特色,就是“守正”的具体内容。只有守住这个“正”,京剧的创新才有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不会改变京剧的味、京剧的色。如果没有这些民族特色,我们的文艺哪里还有什么民族性、辨识度?所以,守住民族特色、辨识度,文艺的创新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根据和底色。或许有人会说,京剧的这些特质过时了、不够现代了、跟不上时代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京剧所表现出的这些民族特色与现代不是相悖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具有“后现代性”。认为京剧落后的思想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过百年耻辱历史,部分人所表现出的文化不自信的具体体现,也和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差异和认识的深度不够有关。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我们应当对百年来的文化认识有新的梳理,对文化和文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现代文化的走向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人说文明求同、文化求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文明水平的共同提高、文化的丰富多样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精神与所谓的“后现代性”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打破西方语义中心论、非逻辑性等,所以,说京剧的这些特质过时了、不够现代了、跟不上时代了、这不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落后了,而是部分人的文化观念出了问题。本文通过京剧这个小小的窗口,希望带给大家对中国艺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振兴之路等一点点思考和启发,更好地理解守正创新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守正创新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底色,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来源:江南时报中国艺术报

往期文章:

让我们荡起双桨-衡正安书法印象

衡正安

“众”到极致即文化——读《印记镇江—大众篆刻作品集》有感

三十三卷本《米芾书法全集》,故宫博物院出品,荣获国家出版大奖

一代书画宗师-陆维钊

嘉言

甲骨契刻中的秘密

翰墨凝香

荣宝斋周年名家作品系列推介?言恭达

陈海良

书者“苦行僧”

邱振中

窥探草书之妙

衡正安:解读“金陵四老”,传承文艺精神

邱振中:“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

衡正安

中国艺术的深度———以书画艺术为例

言恭达艺术研究

陈方既:论言恭达先生书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