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犹闻张三梦,世间再无杜丽娘著名昆剧

1月6日中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传承人、江苏省表演艺术集团昆曲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于南京逝世,享年83岁。

年,张继青出生于苏州一个戏曲世家。她年轻时和她的姑姑一起学习艺术。年,14岁的张继青去上海民锋苏剧团投奔她的姑姑。作为剧团的一个小家庭成员,她先在剧团里帮忙做杂务,然后慢慢学唱,扮演小角色,如丫鬟、媒婆、小花脸。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正式进入了“学戏”的行列。

年,为了支持地方戏剧,苏州文联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接到苏州,并更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这里,张继青边唱边学,汲取众家之长,逐渐提高了对戏剧表演的理解,并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剧团当家小花旦。

年张继青转入江苏省苏昆剧团,得到著名昆曲艺术家余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俞锡候的传授和指点。在张继青18岁时,昆曲名家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与张继青合演《白蛇传-断桥》,也丝毫不怯场并且表演在学出彩。她嗓音圆润厚实,吐字清晰,行腔婉转,韵味隽永,吸收各家行腔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戏风格,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张三梦”——《烂柯山-痴梦》《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等。是公认的中国昆曲表演大家。

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南京看到张继青主演的《牡丹亭》时非常感动。声称听的“魂飞天外”。白先勇在《我的昆曲之旅》中也写道:“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昆曲最厉害的地方。”多年后,白先勇策划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并特邀张继青担任艺术总监。

张继青工作努力。她年轻时养成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演出前,她必须提前三个半小时赶到剧院后台,只吃一点食物来充饥,然后早早地化妆、穿衣服、包头发。在这些准备之后,她将门锁上、背诵台词,提前进入表演状态。

张继青也是一位好老师。曾参加上海昆曲团青年演员培训。她带学生有一个习惯,“在教授戏曲时,我会让她们明白,哪些是我的前辈教我的东西,哪些是我自己的感知和理解,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顾卫英、沈丰英、陶红珍,单雯、沈国芳和刘煜都是张继青门下弟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将昆曲带到了世界各地。多次应邀赴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讲、表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张继青也身负发展之路的重任,不断增强昆曲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历代大量昆曲资料和文献的抢救、保护和整理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特别是通过对经典折子戏的录制,记录和保存其积累的舞台表演艺术精髓。还有两本专著,包括丁秀的《笛情梦边:张继青的艺术生活》。

张继青晚年也有多次登台演出,为昆曲艺术的传播和昆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年11月大师版《牡丹亭》的《离魂》,是张继青的“收官”演出。曾戏言:“要是听到观众说,演不动了,毕竟这么大年纪了,演成这样真不错——这话我听了要伤心的。”

新民周刊记者王悦然、戏剧评论人张敞、江苏大剧院、复旦大学等,在微博上痛悼“天国犹闻张三梦,世间再无杜丽娘”。

斯人已去,先生千古。张继青先生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