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成功对苏州的启示守得住经典当得了

编者按

苏州文化“最江南”,江南文化“最中国”。江南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以苏州为样本分析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揭示江南文化与当代发展的关系,具有独特意义和人文价值。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辟“江南文化”专栏,旨在从江南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传承精神价值,把江南文化打造成区域战略资源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品牌。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有南京、扬州、苏州三个城市,而福建只有一个城市,可见泉州在全国、全省所处的文化地位和分量。

泉州申遗并非一帆风顺。年,“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首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年,第42届世遗大会审议,对项目作出“发还待议”的决议,成为多年来我国唯一未能一次性通过的项目。从上次“发还待议”到这次短短6分钟就顺利通过,区别在于遗产的价值阐述发生了变化。

调整定位,“海上丝路”新视角。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世遗资深专家,重新审视申遗主题及构成内容,梳理遗产申报点组合逻辑,提炼突出普遍价值。

考证助力,遗址遗存新解读。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馆、泉州市文旅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对港口遗存泉州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正是有了这些方面的加持,才使得泉州迅速成为宋元中国对外通商的大海港。

历久弥新,半城烟火“微改造”。古城肌理的展现也就是古城保护。泉州古城,水多桥多,中式古厝与南洋骑楼交错林立,充满浓郁的闽南风情。这里也是泉州遗产点最为密集的区域。这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这在全国文化遗产项目中并不多见。

以人为本,“活态利用”新理念。随着文化遗产理论的进步,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为了提升古城的人居环境,改善却不过多影响居民生活,不采取大拆大建或盆景式开发。“保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活起来”?泉州着力于将古城区域打造成“活态博物馆”,“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文化遗产保存的完整性是成为世界遗产的一个前置条件,获评世遗又会进一步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泉州申遗成功,让人钦佩其“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和智慧。要知道,泉州可是连续22年GDP全省第一,年泉州GDP突破万亿元。

笔者对泉州文化的了解,可回忆至世纪之交。那时苏州古典园林申遗成功,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28届世遗大会在苏州举行等,苏州先行一步,泉州与苏州二市在古城保护等方面经常交流。后来文化部、财政部将苏州、泉州确定为国家级非遗试点城市,记得年国务院公布国家非遗名录,二市双双在全国诸城市中排名最前,泉州有南音、北管、梨园戏、高甲戏、拍胸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德化瓷、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饰、水密隔窗福船、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苏州有昆曲、古琴、评弹、苏剧、吴歌、江南丝竹、苏绣、缂丝、宋锦、桃花坞年画、甪直水乡妇女服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都是非遗之城,而风格不尽相同。时任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时,文化部组织一台中国非遗精华演出,苏州的昆曲、泉州的提线木偶戏携手参演,精彩纷呈。苏州、泉州的文化极为相似,时隔十几年,泉州后来居上,一夜成为“网红”,说明一个城市重顶层设计,文化在“魂”“根”“本”“人”下功夫,引领和支撑硬实力、软实力的重要性。

在第44届世遗大会上,中国长城的保护得到了世遗委员会各成员国的一致赞扬,被认为是世遗保护管理的具有示范性的案例。这也是继年大运河的项目之后,中国的项目再次获得这样的赞誉。之前还有跨境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体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或许人们会注意到,无论是大运河、长城、黄河,它们在今天中国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一处处世遗,而是构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网络经纬主轴的国家文化公园。而泉州申遗又是一个多达22处遗产点的有机系统,这是中国通过文化遗产促进文化自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视野、新方法。

苏州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让古城“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从个性文化到主流文化,这方面需要虚心学习、吸收和借鉴泉州的成功经验。

(作者高福民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