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年坚守唱响绝代水磨腔传承昆

昆曲六百年,北昆逾甲子。作为我国北方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北方昆曲剧院行者弦歌、梦想接力60余载,秉承“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艺术方针,古今相因、革故鼎新一路走来,扛起了传承和弘扬昆曲艺术的时代重任。躬耕为传承,出人又出戏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北昆坚守六十余年,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舞台艺术发展的关键,在昆曲舞台上培养了一批批年轻演员,把前辈创造的昆曲丰厚历史积淀接力过来。建院以来,先后培养了洪雪飞、侯少奎、蔡瑶铣、杨凤一等九名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现在又涌现出袁国良、邵天帅、翁佳慧、朱冰贞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呈现出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的局面。北昆的人才建设,重在突破师带徒、团带班的传帮带模式,将定向培养、专业培训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支艺术相对成熟、行当比较整齐的青年演员队伍。年,北昆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生办学,定向培养学制六年的剧院后备人才梯队,如今已毕业的级昆曲班优秀学员,已成为昆曲舞台上的活跃新生力量;年,北昆策划申报“荣庆学堂”——昆曲人才培养项目,并成功入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旨在敦请全国范围内的表演艺术家,以连续三年、每年40出不同行当的特色剧目传承的方式,持续抓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传统剧目、特色剧目的挖掘整理。继承学习已完毕,北昆在传统折子戏的传承与后背人才梯队的培养壮大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级昆曲学员学习、“荣庆学堂”学员学习)经历三死三复活的北昆,依然能够屹立菊坛不倒,博得一批戏迷追捧,是因为在艺术传承与创作过程中,一代代北昆人在品质上下足了功夫。一方面不忘传统的继承,整理、演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一系列经典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与现代的结合,创作、改编、移植了《文成公主》、《千里送京娘》、《飞夺泸定桥》、《红楼梦》(上下本)等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不断演出、打磨的过程中,昆曲艺术正在焕发着时代青春。(部分代表作照片)做传统文化弘扬者,让非遗活态传承北昆在传承艺术经典的同时,致力于探索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道路,努力推动昆曲走向观众,坚持经典巡演与小剧场剧目不断档的“常态化“演出模式,着力于传播昆曲艺术,构建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多年来,《牡丹亭》、《西厢记》、《赵氏孤儿》、《孔子之入卫铭》等高质量的昆曲剧目不断在全国各地巡演,将昆曲唱遍了华夏大地,充分展示了北昆近年来欣欣向荣、薪火相传的丰硕成果;同时,为推动昆曲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北昆人本着恪尽职守、精雕细琢的态度,创作了《反求诸己》、《焚香记》、《精忠记》、《流光歌阕》等一部部新创小剧场剧目,增加了昆曲在观众中的曝光率,成功培养了一批观众群。(巡演)要实现传统戏曲的传承,不仅需要年轻演员和创新,也需要年轻观众,北昆在这方面同样在努力。年积极参加北京“高参小”项目,北昆青年演员走进小学,通过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在孩子们身上潜移默化播撒下昆曲的种子;年,北昆组织“打开艺术之门”年昆曲夏令营活动,带着大美昆曲走过淮安、泰州、苏州、常州等十个城市,使近万名小朋友和家长与昆曲结缘,在好听、好玩、好看的艺术氛围中,近距离感悟到昆曲行当之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必将吸引更多年轻一代走近戏曲、热爱戏曲,进而成为传承发展戏曲的后备力量。(高参小项目、昆曲夏令营)逾甲子栉风沐雨,越六旬励志图强。北昆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建成,北昆人将继续带着这份对昆曲文化的情怀与担当,努力实践剧目、演员、观众的全面系统传承,推动昆曲传承、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和市场培育的大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