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纪》:不到苏州怎知园林如许
作者:郡主
主播:丁香
编辑:王斐
《牡丹亭》中,杜丽娘有句经典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去过苏州园林的人,却个个禁不住感叹:不到苏州,怎知园林如许?《苏园六纪》正是以长江岸边的璀璨明珠苏州园林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
来自温润柔软的吴门烟水,它以巧夺天工的分水裁山,点缀深院幽庭,又用蕉窗听雨营建岁月章回。在风扣门环的精致里,它便是那粉墙之中、黛瓦之下,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绵绵吴中大地,以物阜丰厚,以草本华滋,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湿润润的良田沃土。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王家园林。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胜,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苏州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便特别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则用苏州目前现存最早的园林沧浪亭,为后世留下一组立体的诗。
到了明代,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抹绚丽的霞光。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文征明还亲自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他手植的紫藤,历四百余载,如今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
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清代位状元中,江苏就占了49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而获取进士功名的苏州读书人,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他们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晴之笔。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
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
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沧浪亭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网师园仅用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至于面积阔大的拙政园,则通过设置岛屿桥梁,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
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能体现千山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就像狮子林的假山群。张南垣与戈裕良是清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叠山大师,分别以耦园的黄石假山和矗立在环秀山庄的飞梁峭壁为其传世之作。
作为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庭园建筑则或娶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常常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
都说园林要曲径通幽,这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进入拙政园的腰门,迎面却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曹雪芹描写大观园,也正受了拙政园“欲扬先抑”手法的影响。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难辨路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致。
“花木移情”,若没有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苏州园林中的栽花植树,是自有章法的。像苍松、银杏等高大的树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之类,则一丛有一丛的用意。园林中的许多景点,还以植物来命名,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留园的“花步小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
荷花更是苏州园林中的尤物。早在多年之前,吴王夫差在苏州郊外的灵岩山上,给西施建造了一个馆娃宫,其中一个玩花池里种的就是荷花。到东晋的时候,出现了缸荷,到明代的时候就有了碗莲。苏州有名的碗莲先生卢彬士,特别重视养莲的器物,讲究要用精细的古碗来养植这种案头清供。苏州的文人沈三白,在他的《浮生六纪》中详细地描述了培育碗莲的过程,他的莲株长成之时,花若酒杯,亭亭可爱。
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聪明的造园者便就此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
苏州,向来是江南繁华之地,文人荟萃之邦。他们寄情江南风光,吟唱吴中风土,并将对园林的感受,细致入微地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不论文征明和沈三百这样的古人,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是四川人,选择了网师园作为自己潜心创作的地方。鸳鸯蝴蝶派大家周痩鹃的紫兰小筑也是民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苏州园林的风雅与美妙也吸引了无数海外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