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不是某位宋代词人的创作,而是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的戏文。
苏外学子——做姑苏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早在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提到昆曲,我们知道它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舞台华美,我们也会想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些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然而现在,听昆曲、懂昆曲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
可贵的是,有这样一帮苏外学子,他们怀揣着对家乡优秀传统的热爱与敬畏,选修了苏外昆曲课程,从自身出发,以实际行动呵护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他们热爱到骨子里的姑苏文化遗产。每一年,苏外学子都会开展、参加各种形式的世遗宣传保护活动。“国学使者”、“国学十佳”、《罗绮溯梦》全国铜奖……这些荣耀不仅仅属于苏外,更属于我们共同的家乡,苏州。
自编自导微电影——用技艺言说历史
日前,“用技艺言说历史”年全国中学生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正式启动,苏外学子以昆曲为元素,自编、自导微电影《曲传吴风,韵承江南》(#文末附观看方式#),希望带领全国人民以青少年的视角走近昆曲、认识昆曲、爱上昆曲。
“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访问昆曲博物馆时,无意碰到昆曲演员练声,被其美妙的唱腔所吸引,进而作为兴趣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途有痛苦,有欢乐,有迷惘,有不舍。最终由两位孩子上台试演,赢得了国外友人的赞赏。师傅也放心地将“衣钵”传给她们。”指导老师李军介绍。
航拍取景——深度再现昆曲保护地风貌
为了精准展现昆曲文化场景,苏外拍摄组的同学们来到国家遗产保护地——中国昆曲博物馆进行实地取景。
王耀宇同学负责此次的航拍摄影。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录制镜头,他和微电影导演陆志帆同学针对拍摄角度、场景、淡入、淡出的衔接方式等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拍摄的那天风很大,飞行器被掀翻,损失了一副机翼。不过最后任务圆满完成,看到拍摄出来的精美画面,我更加喜欢摄影了。最重要的是,我愿意拍这些属于我们中国的东西!”他回忆到。
走近幕后——感受一颦一笑之下的心血
据了解,本部微电影从演员的挑选到航拍的审批申请、从剧本的编写到镜头的编辑……全部由苏外学生独立完成。也正因为此,学生们得以走近昆曲艺术的幕后,深入了解昆曲演员们台前优雅从容背后的不易。
作为一个昆山人,于明弘同学从小就随着家人看过不少昆曲表演。在他以往的认知里,昆曲演员的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轻盈和自信,他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昆曲不算太难。直到这一次为了拍摄微电影,他亲身体验过后才明白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挥一挥衣袖,竟然就分了好几种方式,因为力度的差异会导致袖子折叠在手上产生不同的效果。站姿也分为好几种,兰花指也有着不同的指法,一颦一笑都不是随意的。台上的每一个表演细节都不是偶然,而是苦练千万遍之后精确地把握。”昆曲的博大精深远远超乎于明弘的想象,他感慨万千道:“任何技艺、任何事都是不容易的,尽管表面可能光鲜亮丽,轻松自如,但是背后的苦与汗,痛与泪,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肖瑶同学则亲眼见证了昆曲演员的化妆过程,在头上包十多层布、整个过程需要40多分钟,这一切都令她震撼而感动。“遗产的传承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困难,在油彩和重重的衣饰之下,支撑他们前行的不只是生存所需,更有一种对昆曲的虔诚。”肖瑶说,“传统不应是少数人的“生计”,更应走到台前,成为我们共同的爱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种热爱,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份信仰。”
的确,昆曲这颗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热爱,共同为了它的流传与发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支持苏外《曲传吴风,韵承江南》文化遗产微电影作品,就是一种方式。
想要支持苏外学子弘扬昆曲文化的朋友们,您可以:
1、点击《曲传吴风韵承江南》苏州外国语学校,播放视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