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根培基,活态传承昆山昆曲保护传承情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幽兰,是昆山最有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之一。近年来,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昆曲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昆剧艺术促进奖”“中国民间艺术(昆曲)之乡”等荣誉称号,“以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工程”被列入国家示范项目。

一、主要工作成就

(一)全面统筹,强化保障、健全昆曲保护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实施《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6大工程、23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多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昆曲保护工作机制。结合“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下发《年昆山市推进昆曲传承发展工作要点》,明确16项昆曲传承发展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昆曲传承根基。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昆曲保护财政投入,近年来全市用于昆曲保护传承资金达1亿元以上。年成立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是江苏省首个县级戏曲类基金会,先后制定《昆山昆曲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草案)》《稀有剧种扶持管理办法(草案)》《梁辰鱼剧本奖·新人奖评选意见(草案)》等昆曲优秀人才扶持奖励办法,截至目前,已奖励资助来自全市9个小昆班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学校委培班的67名优秀昆曲少儿人才6.8万元。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坚持开展昆曲基础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已公开出版昆曲相关著作30多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昆曲学术论文数十篇,拍摄《大美昆曲》《昆曲之声》等昆曲纪录片、专题片十余部,全方位介绍昆曲起源、发展、沿革、振兴等内容,对当代进一步研究昆曲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今年在图书馆挂牌成立“昆曲文献资料中心”,专门从事昆曲文献资源收集、开发和利用,目前已收藏昆曲相关纸质文献近册。

(二)坚持特色,打造品牌,促进昆曲活态传承

一是加强专业院团建设。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以来,已传承经典昆曲折子戏约40出,完成昆剧大戏《顾炎武》《梧桐雨》《描朱记》《峥嵘》等编创演出任务,先后获得省市各类戏曲奖项8个;围绕梁辰鱼昆曲剧场、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社三大文化阵地,打造“昆曲回家”“我们有戏”“良辰雅集”“昆芽儿”等系列品牌活动,常年开展周末档演出、昆曲文化+演出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打造线上传播平台。今年2月,联合喜马拉雅开设“雅韵昆山”官方电台,上传昆山历史、昆山文化、昆山旅游、昆山非遗、昆山美食、昆山名贤、昆山之路、昆山昆曲等8个专辑近条音频,同时辅以视频、图片和文字,向全球讲述昆山故事,传播昆山文化。

三是建设昆曲特色场馆。启动昆曲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三进”工程。在全市范围规划建设21家集昆曲艺术导赏、演出分享、传播普及于一体的“江南·昆曲小剧场”,打造城市新晋网红打卡点和文旅消费潮流地,其中5家小剧场被苏州市文旅局列入“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试点单位,今年已开展80余场演出。

四是凝聚社会传承力量。目前我市拥有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玉山曲社、开放大学幽兰昆曲社和杜克大学昆曲俱乐部6个昆曲社团,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一旦有戏”工作室、杨守松工作室、周雪峰工作室和王芳工作室5个昆曲工作室,常年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已经成为昆山民间传承保护昆曲的中坚力量。

五是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自年开始,利用昆曲发源地优势,连续3年举办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全国个戏曲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先后组织开展场演出,约1.2万名演职人员参演,现场观众人数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微博累计阅读量超7.2亿次,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提升了“昆曲故里”昆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全国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鲜明文化标识。

六是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今年5月17日隆重召开昆山市纪念昆曲入遗20周年庆祝大会,全面展示20年来昆曲保护、传承、弘扬取得的成就。连续承办7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在亭林园、市民文化广场等地连续举办16届国庆戏曲节惠民演出活动,3次参加“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演出,连续举办8届昆曲回故乡——高雅艺术“四进”(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活动。创办“重阳曲会”和“秦峰曲会”等昆曲文化品牌活动。利用“鹿城故事”讲座、“昆山市民大讲坛”等平台载体,定期开展“大美昆曲”系列讲座,不断推进昆曲融入民众生活。

七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2年,石牌中心小学小昆班受邀参加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蒲公英新春音乐会”;6年昆山当代昆剧院赴美国参加辛辛那提新年音乐会;年启动原创昆剧《顾炎武》《梧桐雨》巡演活动,先后走进上海、南京、宁波、厦门、潮州、香港等城市,到年底共计巡演40场,进一步提升昆山昆曲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双管齐下、持续发力,推动昆曲薪火相传

一是从小抓起筑基础。从年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创办昆山首个“小昆班”以来,目前全市小昆班已发展到2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共培养昆曲学员余名,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成为优秀专业演员。为进一步加强昆曲后备人才培养,市文体广旅局和教育局联合成立小梅花艺术团,连续举办十一届“小梅花全国少儿戏曲大赛昆山选拔赛”,为昆曲后辈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二是多方合作育人才。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艺术院校、演出院团的互动交流,持续开展与省昆、台昆等艺术院团在昆曲研究、剧目创编、互动演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当代昆剧院引进国家二级演员由腾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加强高端人才引领。市文体广旅局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合作,委培少儿昆曲人才39名。今年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戏曲学院昆山创作实践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昆山联合培养基地”,在昆曲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实践演出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三是借助外力求发展。发挥柯军、李鸿良、俞玖林、顾卫英等中青年“梅花奖”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传承作用。举办市优秀青年演员向昆曲名家拜师仪式,其中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月明拜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芝泉,优秀青年演员林雨佳、许丽娜拜师国家一级演员龚隐雷。常年邀请蔡正仁、胡锦芳、王士杰等知名昆曲艺术家来昆传授昆曲演唱技艺、排练指导经典曲目;定期邀请罗周等昆曲剧本创作名家召开座谈交流会,探讨创作经验,开展新编剧本的评估论证工作。

(四)拓宽领域,良性互动,开辟“昆曲+”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

推进巴城镇“昆曲小镇”、千灯镇“昆曲特色区块”建设,加快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大西门商业街开发建设进度;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推进昆山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百戏林”公园现已初具规模;策划开展昆曲研学游路线,先后举办8期“昆曲之城”主题深度游;在“玉见昆山”线上平台推出了“听着昆曲游昆山、跟着非遗游昆山、沿着古迹游昆山”三类共6条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昆曲系列文创产品,将昆曲人物形象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中,使昆山处处可见昆曲文化元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