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东南网3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谢海潮)《牡丹亭》以深邃的思想意蕴、高度的艺术成就,甫一问世就受世人追捧,明清两代出现了众多的改编本,甚至出现续书和后传。据清人姚燮《今乐考证》记载,芜湖人王墅(字北畴)著有《后牡丹亭》,惜已不存。现唯一存世的续书是明末清初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陈轼的《续牡丹亭》。
与汤显祖《牡丹亭》之渲染男女“至情”相迥异,由情场入仕途的柳梦梅变成了《续牡丹亭》里最重要的角色,而原本女性情欲的主题随着杜丽娘出嫁从夫身份的转变而隐然退位。从清初到当代,陈轼《续牡丹亭》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它浓厚的道学色彩,因此有学者说它是反汤显祖《牡丹亭》之意而作的一部传奇。
汤显祖原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何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轼是以明代遗民身份意识,利用《牡丹亭》文本作了别出心裁的诠释,以抒怀写愤。”省文史馆馆员邹自振分析道,《续牡丹亭》将剧中人物置身于国家政治冲突的大背景下,描述柳、杜人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变化,为所处的清初时代的读者塑造重理性公义、忧时爱国的男女典型,体现了正统文人的理想抱负。
陈轼(—年),字静机,号静庵。明崇祯十三年(年)进士,授南海知县。南明隆武朝擢御史,永历朝官梧道参议。入清不仕,晚年流寓江浙,后归里课子孙。青鞋布袜,优游里巷50余年,日事著作自娱。
作为明末清初重要的文学家,陈轼擅诗文、工词曲,著有诗文集《道山堂集》等,还与郑开极、陈学夔等编纂《福建通志》六十四卷。他与戏曲家黄星周交往友善,黄氏序文称其“诗文之瑰丽沉雄,词剧之鲜妍香艳,又复辚古烁今,绝无而仅有”。
《续牡丹亭》传奇共42出,分上、下两卷(各21出),剧本只有今南京图书馆馆藏清三槐堂刻本,读者不易见到。今人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记有此剧,并介绍剧情云:“因汤显祖载柳梦梅乃极佻达之人,作者欲反而归之于正,言梦梅自通籍后,即奉濂、洛、关、闽之学为宗,每日读《朱子纲目》;又与韩侂冑相抵牾,而当时许及之、赵师睪等趋承侂冑者,皆梦梅所不合。大率皆戏笔也。梦梅官迁学士,且纳春香为妾,盖以团圆结束,补《还魂记》所未及云。”
显然,《续牡丹亭》完全是借汤显祖《牡丹亭》的人物及其人生遭遇结撰情节,因为是续着原剧的情节写,所以还是将背景放在南宋,只是作者改弦更张,选择了稍后的朱熹与韩侂冑政治冲突的时间节点。借由叙写宋、金冲突的时代动乱,增加戏剧情节的曲折变化,制造出夫妻、父女离散重逢的情感高潮,同时凸显“乱世儿女情更深”之特殊价值。
陈轼将《牡丹亭》所标举的“情”(情真、情深、情至)染上浓浓的道德色彩,把原本的才子佳人打造成道德的典范。《续牡丹亭》说理论政,但也强调“人不识男女之情,焉知君臣之分”(第14出《就讯》柳梦梅语)、“君臣、夫妇,原无二道,这呼魂怆切,冥誓坚贞,推此便可以对君父”(第2出《忧时》杜丽娘语),可见一切还是从一个“情”字出发。柳梦梅之情既以“志诚”“信行”为主要内涵,他就可以输忠为国,恪守为臣之道。这是作者的逻辑,也是他对“情”的伦理与政治意义的一种阐释。
由于《续牡丹亭》是以朱熹伪学案(南宋庆元党禁)为背景,斥责韩侂冑及其党羽误国,陈轼借古喻今,不仅对明末政局乱象加以批判,而且对自己作为明遗民之政治、文化与人生处境进行反思。剧中主角柳梦梅、杜丽娘因为缅怀祖先柳宗元与杜甫,也不折不扣地成为前朝(汉族)文化传承者的化身。由此可见,陈轼续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情节的趣味或娱人的目的,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当然也包括劝惩之意。他的创作心理是想让自己的思想借助对《牡丹亭》的依附,在读者群中产生较大的醒世影响。
无疑,续书的作者首先是原著的读者。陈轼为《牡丹亭》写后续,简单来看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这个文本进行认知与解读。“由于政治、文化环境改变,易时易代的读者面对同一著作,自会获得不同的兴味与感想。”邹自振说,而愈是内涵丰富的经典型作品,愈是充满不同诠释的角度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