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功五法
“四功”是指演员的“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基本功,而“五法”则是指“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的合称。
具体来说,“四功”中的“唱”是指唱功,“念”指念白,“做”指做功,强调的是演员的表演才能,而“打”则是指武功,如武打、毯子功等。
五法中的“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是指以上几种技艺的规格和法度,比如女演员的台步不能迈得过大,男演员的身段不能过于扭捏等等。
?在昆剧艺术里,每个演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四功”入门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学习、掌握“五法”,融会贯通,使所学技艺炉火纯青,才有可能成为技压群芳的优秀演员。戏曲界有一句谚语:“学艺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功不学艺,身上没了戏。”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四功五法”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和戏曲演员学练“四功五法”的重要性。
?演出形式
昆曲舞台演出历来就有全本戏,折子戏和小全本三种形式。其实昆剧的三种演出形式既是昆曲演出发展的历程,又是昆曲文化的重要内容。
全本戏,“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一本戏,亦称整本戏。”昆曲全本戏剧本完整,篇长出多,形成长篇巨峡。
?折子戏节选全本戏精粹,淘汰冗杂,又经舞台反复锤炼成为演出精品,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其演出一般有两种形态一为从整本戏中选取情节连贯、表演精彩的若干出,组成一台戏。它看似几个单折,情节却有始终,演来又见紧凑,在传奇本事深为大众了解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演出方式。二为从数本传奇中各选取最精致的一两出,组成花团锦簇的一台戏。这样既可使故事情节不复相同,又可使角色行当各显所长,舞台场面冷热相济,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折子戏的演出,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已经兴起,至清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摘锦”之风愈演愈烈,折子戏全面取代全本戏,昆曲艺术逐渐完成了从首尾俱全的整本戏向连缀数出单折演出格局的转变。
当折子戏取代全本戏成为昆班最主要的演出形式时,以折子戏为主骨、稍加串联而成的“小全本”也随之出现了。这种“小全本”短则四五出、长则十余出,通常分一次或两次演毕。因“小全本”既能存故事之大概,又不失折子戏的艺术水准,故颇得观众认可。
?曲牌
曲牌,是昆曲中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是真正意义上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重要的词位甚至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多个,北曲曲牌有多,但常用的仅多个。
?我国戏曲音乐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以长短句式为代表的曲牌联套结构,一种是以整齐句式为代表的板腔变化结构。昆曲音乐属于曲牌体,而京剧、越剧等剧种的音乐就属于板腔体。联套又分南套(南曲)、北套(北曲)和南北合套(南曲和北曲相隔使用)三种形式。各套曲牌都有它相同和不同的调性色彩和表现功能。
昆曲曲牌音乐又可按其不同用途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
唱腔曲牌:唱腔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昆剧的唱腔曲牌在每一出戏中是按照「引子-过曲-集曲-尾声」这样的次序加以运用的。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器乐(吹打)曲牌:指戏曲伴奏中用乐器演奏的曲牌的总称。传统戏曲演出中对某些特定戏剧场面,或对某些特定身段表演的烘托,往往通过乐队演奏相应的传统曲牌给予配合。器乐曲牌是从唱腔曲牌中变化而来,它虽与唱腔曲牌同一个名称,但实际上演奏的旋律、用途、风格等变化很大,可以说是自成体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