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经历了几轮兴衰。但它仍焕发出其艺术的光华至今日。究其根本,细腻的表演方式、贴切惊艳的造型设计、独特优美的音乐表现,赋予了昆曲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我们就通过对几部经典昆剧中“闺门旦”的表现,来谈论闺门旦的表演。闺门旦名角张洵澎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她对闺门旦表演的感悟———闺门旦,总的而言其特点是青春可人、风骨迷人。但闺门旦中的每个不同的角色,由于家世背景各异,表演时又该有不同的细节差别。闺门旦表演动作与人物塑造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昆曲中旦角表演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理解闺门旦在动作上的表演。基本功主要有两门,一个是唱念,另一个便是毯子功、形体功,其中便包括了下腰、搁腿、圆场等。
而对于闺门旦,手势是尤为重要的一个表演技巧。闺门旦表演时的手势极为丰富,一般掌法以花掌为主,而加以不同的手势。如:单运手(指尖上翘而手心朝底,面向脸,位置则较眉毛高些),摊手(作摊手状且手心向外,通常作为基础亮相的姿势),兰花指(指尖上翘,大拇指轻轻掐住中指的最后一个指节),怒指(手需略往下倾斜、指有力以表怒意)……正所谓要知有没有,台上一伸手。闺门旦表演正是通过这些多变而细致的手势来丰富角色的肢体动作,并以此通过肢体语言,使每一出戏人物的情感可以很好地传达给观众。
而闺门旦角色塑造,其表演并非单纯地摆出手势即可,必须动静结合才可“传情达意”。而所谓动、静结合,一是指在表演行进、过渡的时候,手势动作大都暗中使“巧劲”;而在角色亮相、或戏曲演出到需要停顿的时候便“明着使劲”。二是指,演员要“静思”,要将曲目理解透彻,参透剧本所表达的情感,再配合表演动作的“身动”,才能演好一出戏一个角色。因此,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必须要求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谈及闺门旦,不得不提的就是《牡丹亭》这一戏剧,女主角杜丽娘也被称为昆曲闺门旦的行当魁首。在昆曲界流传有一句话:每个闺门旦演员都向往杜丽娘,但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凭杜丽娘而站到舞台中央。也可由此见得,杜丽娘表演难度非常高。
忒忒令中唱到:“最撩人春色是今年……”一段时,演员通常会以兰花指捏一柄扇子,再慢慢地将扇子贴着身体往下,轻微的做个勾掉牵扯住裙钗线的花的动作,再将手势缓缓地退下。脚步退三步,随后再娇媚地甩一下袖子。而这出戏所发生的场景正是杜丽娘与书生初遇的地方,春色迷人,阳光好似从树叶缝隙里透了下来,于是演员要把手抬起来,手心朝外而兰指不散,就像是在遮挡阳光。这整一套动作下来,没有一个动作不给观众留下杜丽娘这一角色的少女的青春、娇羞媚态的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闺门旦表演动作于人物塑造有着其极为重要的作用。想在戏台子上塑造出一个具有“灵魂”的丰满角色,面部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正包括了演员的眼神与表情。因为在布景简单的传统戏曲舞台上,很多场景戏曲中描写的景物都是虚拟的,因此表演者必须透过自己的眼神来传递给观众信息。下面小编就来分析一下闺门旦的眼神、表情表演。在昆曲中,演员的表情动作通常指,针对剧本中不同的情节,通过情、忧、思、喜、怒、悲、惊等不同的表情来表达情感的面部表演。
而所谓眼神,除了常规的照、看等还可以细分为瞪、跳、瞟、转等等。通过表情与眼神的合理配合,可以更好、更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情。这可以让人物塑造得更有层次些。我们也可以通俗的说,演员表演入不入戏,比起看肢体身段动作,更要注重她脸上的表演。眼神亦有虚实,其虚,通常用于表现回忆、害羞等情绪,此时演员需要两眼微睁开配合眼神的略微朦胧,一旦表现得不好,就会如同没睡醒一般。而其实,可以表演的情绪更多样化,通常要求演员把眼睛眦大,眼神炯炯,配合皱眉、嘴角往下等其他面部动作,可以表现出愤怒、恨意等。但由于闺门旦这一角色通常是扮演一个少女或一个年轻妇女的形象,也正如他的名字所表明的,是待嫁于闺阁之中的,因此其中大多数角色都是有天真害羞的,可爱的特点。而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角色又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稳重,有的直率,有的内向……而其角色性格上的多样性,也造就了眼神、表情表演的多样性。
比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不仅有着闺房小姐的端正,还有着不惜为爱还魂的勇气、脾性纯真富有柔情。还是拿上面小编说的忒忒令这曲戏来举例,当花枝勾住了裙摆,演员需作出少女娇嗔羞涩的表情,头微微偏下而眼神流转于花枝与裙摆之间,而后再有旁的肢体动作。这通常对表演者的想象、共情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综上,通过对昆曲中闺门旦的具体演出片段分析。可见闺门旦的人物塑造,动作、神态、唱腔三者不可缺一。正是对这些细枝末节的表演深究与把握,才最终铸成了闺门旦这一角色的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