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昆山巴城镇“琴曲和鸣”唱响重阳曲会
让“百戏之祖”持续散发魅力
□龙美娟
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演绎昆曲《玉簪记·琴挑》、古琴艺术(虞山琴派)国家级传承人朱晞古琴独奏《流水》、吴江洪福木偶昆剧团带来木偶昆曲……9月28日晚,在阳澄湖畔的“昆曲小镇”昆山巴城,一场融合昆曲、古琴、竹笛、舞蹈、流行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琴曲和鸣”巴城重阳曲会盛大开幕,让古老的昆曲不断焕发出崭新魅力。
“巴城作为特色昆曲小镇,连续七年成功举办重阳曲会,昆曲的特色越来越浓,逐渐成为全国曲友们心中的圣殿,希望巴城重阳曲会越办越好,让昆曲艺术传承、弘扬,唱遍世界,代代相传。”活动现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通过视频致辞,表达对巴城昆曲小镇的祝福与期望。
多年前,昆曲在巴城傀儡湖畔发源;顾阿瑛筑草堂、开雅集,广邀天下文人雅士始成昆山腔;魏良辅改昆山腔为水磨腔;梁辰鱼创《浣纱记》,昆曲化为昆剧。昆曲年始终与巴城紧密相连,昆曲年始终有巴城人薪火相传,昆曲雅韵的基因也深深地烙印在巴城人的生活中。
为传承发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进一步扩大昆山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打造昆曲特色小镇,擦亮巴城“重阳曲会”文化名片,自年以来,巴城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重阳曲会,在海内外昆曲界和文化领域形成很好反响。今年的曲会活动为昆曲文化魅力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展示窗口,向全社会展现了巴城多年致力于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努力成果,呈现了一个以文化创意、昆曲文化产业为核心,兼具城市公共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环境宜居、配套完善的特色昆曲小镇。
据巴城镇党委书记石建刚介绍,巴城以昆曲为媒,始终致力强化昆曲文脉传承和艺术保护,通过“软环境+硬环境”兼施、“精神+实物”并举等方式,坚持打好“文化”牌。巴城将持续探索发展“昆曲新路”,让戏曲“活化石”唱出“良辰美景”的现代之声,让昆曲艺术的光辉薪火相传、绵延灿烂,努力呈现一个富有原色文化魅力、充满蓬勃产业生机的“昆曲小镇”。
如今,徜徉在昆曲文化重要传承基地——巴城老街,可以在巴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昆曲长廊”、老街戏院等场馆感受昆曲文化;可以到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工作室等社团组织聆听昆曲讲座;可以去水磨韵昆曲会馆、“汀上古韵”昆曲主题客栈、龙云崌昆曲茶楼、拾画书吧等场所体验昆曲特色服务。老街已成为承载昆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生动呈现昆曲及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本次重阳曲会为期两天,其间还举办了名家清唱会、竹笛演奏会两场线上琴曲佳音活动。蔡正仁、计镇华、汪世瑜、梁谷音、岳美缇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在昆曲源头再现大雅昆曲的极致唯美,活动通过现场直播形式,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风雅绝伦的视听盛宴。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曲会借助网络直播走上“云端”,当晚的开幕式线上观看人次就超过42万。
“在‘一声即勾耳朵,四句席卷全城’的水磨腔调中,感受大美昆曲的婉转悠扬。”精彩的曲会让昆曲迷全鹰赞叹不已。作为土生土长的巴城人,她连续多年参加重阳曲会。在她看来,重阳曲会在传承中创新,也让昆曲在新时代的“良辰美景”中“姹紫嫣红”。
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雪华表示,今年是昆曲“入遗”的第21年,昆山将持续激发以昆曲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涵养更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典雅的城市气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近年来,昆山一如既往关心巴城昆曲小镇建设,支持巴城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倾力打造辨识度高的城市文旅新名片,倾心发展艺术范儿足的昆曲特色新产业。
根据规划,巴城将坚持打好“文化”牌,以昆曲为核心,加快硬件载体建设,让历史文化得到更立体的呈现,进一步增强昆曲小镇吸引力,在“传承”“保护”“弘扬”之间融会贯通。以江南文化底蕴为承载,努力打造一个全国戏曲艺术交流体验的新乐园,一个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一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样本,以昆曲为媒,塑造文创经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亮点,继续坚定不移地传承、探索和发展“昆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