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向外籍人才展现开放包容的魅力苏州,帮助外籍人才融入苏州本土文化,拉近外籍人才与苏州的距离,不断提升外籍人才对苏州的认同感。3月14日下午,“外国专家看苏州”年第四场活动活动在耦园和昆曲博物馆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由走遍苏州AlbumofSuzhou承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苏州分中心、苏州耦园管理处、中国昆曲博物馆、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协办。参与此次活动的主要为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工作的20名外籍专家和家人。苏州外国专家局、苏州园林局以及“走遍苏州”的有关负责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在英文讲解员Sophia的带领下,外国专家首先参观了耦园。耦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园因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园,故名“耦园”,且“耦”与“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Sophia逐步讲解耦园内的建筑、门楼、花窗、假山、布局等。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外籍专家纷纷拿起手机拍摄照片留念。当大家来到西部花园的织帘老屋前时,活动组织方为外籍专家们展示了一项特别的传统文化-汉服舞表演。唯美的服饰和曼妙的舞姿结合,让参与人员在园林里感受了一场精神盛宴。参观完汉舞表演,一行人来到东花园。东花园以黄石假山为主的泉石胜景,主体建筑是一组跨度40米的重檐楼阁读书楼建筑群。樨廊和筠榔连接着花园内各个景区,将园内景观贯通一气。东花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廊楼榭。参观完东部花园后,外籍专家们沉浸于古典园林的灵秀氛围之中。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拍照留念,记录美好瞬间。参观耦园结束后,外籍专家们漫步平江路附近小巷,前往昆曲博物馆。途中遇到一口古井,外籍专家很感兴趣,问这井还在用吗?附近居民热情回答说现在井水还是可以打出来洗衣服的。大家来到昆曲博物馆,讲解人员热情介绍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年。另外昆曲博物馆的讲解人员介绍了两项世界级文化遗产,第一是昆曲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二是昆曲博物馆所在地全晋会馆,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外籍专家们在了解昆曲的基本历史和发展后,参观了昆曲博物馆内的戏台和大殿。大殿内陈列了昆曲的服饰和相关的乐器。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最后讲解人员带领外籍专家们参观了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宝和堂堂名灯担。旧时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担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因此称作为堂名担。演出时,堂名六、七人三面围坐在堂名担里的长桌边,吹拉弹唱,清唱昆曲戏文。宝和堂堂名灯担外型为楼阁型,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而成,四面镶玉坠宝,富丽精美。整个堂名担用块大小精镂构件和件饰件缀合而成。上面屏板上方是“宝和堂”额,上档精雕楼牌式等额,缀有双排饰白玉狮子的横杆,双层飞檐,缀镶珊瑚宝石。顶端三面出挑莲茎形铜梗,悬挂莲花玻璃彩灯,灯底是薄铜片花萼,因为是晚晴制品,当时已有电灯,所以安装电珠或者插上蜡烛,均能展现出灯彩辉煌的效果。参观完昆曲博物馆,主办方安排了三项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古琴、太极、面壁书画。在此次活动中,外籍专家们先后体验了苏州的园林、汉舞、小巷、昆博、古琴、太极、书画等,对苏州的生活和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大家对活动赞不绝口。此次活动促进了外籍专家和本地文化专家和艺术家们的交流,提升了外籍专家在苏州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安全以及有序,活动主办方要求每一位活动参与人员均提前登记备案信息,并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人员购买了保险,活动前要求所有人员配合体温测量、出示苏康码、签署健康承诺书。(文图:栾新秋高学兵)责编:叶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