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苏剧,

苏剧是在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等基础上相互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新剧种,在苏州南部和浙江北部广为流行,深受民众的青睐。苏剧后来主要是受昆剧的影响,甚至很多昆剧艺人也开始从事苏剧表演,苏剧表演风格在昆剧的影响下形成了细腻、注重内心体验,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独特风格。苏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这些地区,苏滩开始与其他曲艺剧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浙江的金华戏及江西的赣剧中都保留着对白南词的剧目,称为“南词”或“滩簧”。顺治年间传播到上海,昆曲开始没落,很多昆曲艺人加入了苏滩的表演中,因而得以吸收了昆曲的表演精华,苏滩的表演具有通俗生动、音乐优美等特点而大受欢迎。在19世纪末,苏滩成为上海的主要曲种之一,并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民国后苏滩获得更大的发展,形式繁多,如苏滩化妆演出、古装苏滩、全班女子苏滩、妇子配角化装苏滩、化装坐唱苏滩和素衣坐唱苏滩等,这些表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的需要,因而在民众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年,上海成立了苏滩歌剧研究会,进一步对苏滩的唱腔、剧目及表演进行了创新。20世纪40年代,朱国梁将国风社和正风社合并,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标志着苏剧的正式产生。在发展中,苏剧音乐唱腔的主要来源是昆曲曲牌、南词以及民间流传的滩簧曲调。其中其唱腔深受昆腔的影响,保留了昆曲婉转清丽、细腻动人等委婉的江南音乐风格特征。其板式主要以快板、慢板和散板为主。在伴奏中,乐器主要以二胡、江南丝竹为主。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伽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二犯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在苏剧音乐中还保留了昆曲的曲调,如曲头、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锁南枝、六么令、羽调排歌等,民间流传的民歌小曲在苏剧中也有很多,如春调、劈破玉、大九连环、小九连环、五更十送、知心客等,在苏剧表演中常常用作插曲。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各行当之间虽有各自独立的表演程式,但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在表滨中主要是以丑角、旦角为主,在演出中演员的人数较少,只有七人或者五人围坐桌旁,自拉自唱,分任各角色行当,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在行当中没有净行,如演出有需要则由老生演员兼演。因受其他曲艺剧种的影响较深,所以苏剧的剧目也显得有些复杂。如早期的苏滩化妆演出一类,被称作前滩,这个时期的剧目大多是从昆曲中移植过来的,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善记》、《绣福记》、《精忠记》、《西楼记》、《白蛇传》、《义侠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剧目,这些剧目剧情丰富,转折点较多,能够满足观众的情感表达。后期的剧目主要是从民间花鼓戏或者其他剧种中诙谐的段子中移植过来的,主要为对子戏和小戏,被人们称作后滩。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教歌》、《张三借靴》、《嵩寿》、《呆中福·洞房》、《琵琶记·大小骗》、《抒脚做亲》、《探亲相骂》、《卖草囤》、《卖青炭》、《卖矾》、《捉垃圾》、《打斋饭》、《游观十八景》等。苏剧对于完善江南地区剧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我国曲艺剧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完善我国的曲艺史,以及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年,苏剧被选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