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娃娃,卡通宝宝,校内校外,讲究礼貌……”暖暖的、柔柔的、糯糯的“吴侬软语”游走于校园、飘逸出校外,让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这声音来自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评弹社团学生的吟唱。地处苏州古学宫长洲县学的旧址,依托千年县学的历史文脉、百年新学的传承积淀,学校历年来根植古城情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多元化课程组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快乐“二艺”、经典“四礼”、缤纷“六节”等校园活动中,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社团活动小组近百个,其中包括昆曲、评弹、书法、国画、刺绣、碑拓、竹刻、篆刻、茶道、剪纸、扎染印染、武术等20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还聘请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传递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
苏园·粉墙黛瓦
为了呈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苏式校园文化,学校以校园内有着近年历史的大成殿为中轴构建了“一体两翼六艺园”的苏式校园环境。东区是以“传统文化阅读”为主题的平江书院,西区是以“江南文化传习”为主题的长元学斋,“六艺园”即位于大成殿北面的“个园”、长元学斋的“长园”,以及教学区域的“声韵园”“情境园”“并蒂园”“茂盛园”,以“六艺”为主题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江南文化传习基地”还设有“水墨江南”“荷露江南”“音韵江南”“匠心江南”四个主题长廊。“水墨江南”连廊左边是苏式房屋剪影,整体以窗为画,以墙为框,与“书·迹”“墨·香”“童·画”“艺·趣”四个主题的学生作品相辅相成;越过一扇写着“荷露江南”的苏式月洞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春夏秋冬“小荷”逐渐绽放的成长足迹,耳边传来的是低吟浅唱的昆曲声;“音韵江南”连廊的右侧是古琴、丝竹展示区,左侧则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体感互动屏,学生挥舞手臂可以选择昆曲的扮相与戏服,体验昆曲的韵味,不远处还有一个评弹实景小舞台,师生有兴趣随时可以来上一曲;这条长廊的尽头便是长元学斋的最后一个主题廊“匠心江南”,这里展示了苏绣、苏扇、苏刻、苏灯四大苏作主题的名家作品与学生作品,方寸间尽显匠心独运,宁静高远。
在这富有苏式特色的校园里,学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浸润于千年吴地传统文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形成终身不灭的文化印记。
苏作·雕刻岁月
学校将古老的印刷技术碑拓、篆刻、竹刻3个社团有机串联起来,开展“大成印记”手工坊课程。校园内有3块静默百年的古碑,在充满墨香的碑刻遗迹廊旁就是碑拓社团教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领略古老的印刷技术,感受碑刻字里行间的艺术魅力和智慧,张张薄如蝉翼的拓片背后凝聚着学生的点滴心血,墨色轻染之间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学生在篆刻活动中学习篆刻知识和工具使用方法,还将篆刻艺术元素植入校园文化,篆刻了学校校训“德润文光”以及一套精美的“十二生肖”印章;竹刻社团开发了“竹清流韵”校本课程,以竹片为载体,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植物、人物等作为竹刻的表现对象,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为一体,赋予这些艺术形式新的生命。
苏绣是四大名绣之一,学校的刺绣社团深受学生喜爱,社团还曾来过一个“小绣郎”。教师本以为他抢错了社团,没想到这个男生说非常想见识一下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苏绣学习,这个学生对苏绣教师说:“我是男孩子,没想到也能绣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妈妈还说我学习时更有耐心了。原来学刺绣不仅能掌握一门技艺,还能让我的心静下来。”
“学校还有苏灯社团,我们制作灯笼,在灯笼上作画题诗,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制作的‘锦绣中华,大美平江’灯彩作品还在苏州中小学花灯作品展中获得了特等奖呢!”苏灯社团的学生骄傲地介绍着。
苏韵·吟唱时光
学校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校园文化,还开设了昆曲、评弹等一系列具有苏州特色的兴趣社团。
在“推普周”活动中,社团师生将苏州的评弹、昆曲与普通话相结合,吟诵了一首《姑苏古韵》,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展现了苏州本土方言的魅力。在一次非遗体验夏令营活动中,评弹社团带给来自台湾的26名学生一场苏式盛宴,从服装到化妆再到调试琴弦无不精益求精,向台湾小伙伴传递了关于评弹的知识和技艺,让他们充分感受苏州评弹的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还邀请评弹专家创作了《银杏娃娃卡通宝》和《颂唱平江铭》两首原创评弹词作,让学生既能学习经典曲目的演唱,又能将具有学校特色的评弹曲目代代传唱下去。
学生李静阳是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获得者,她的妈妈回忆道:“说到女儿与昆曲结缘,我们都觉得很神奇。我和她爸爸都不会说苏州话,没想到女儿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昆曲夏令营活动中,一下子就迷上了昆曲,总是拉着我们陪她去听戏。后来,学校成立了昆曲社团,请来苏州昆剧院的专业教师辅导,女儿开心极了,立刻加入社团学习昆曲。”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李静阳逐渐从一名喜爱昆曲的小听众走上昆曲表演的舞台,毕业后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班,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昆五代”的小演员。
姑苏文化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上,学校将历史文脉与现代教育目标相结合,聚焦文明礼仪教育、民俗文化传习、传统艺术传承等内容,通过体验式浸润、时代化解读、多样性表达、形象化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一个又一个具有古城情怀、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少年。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年03月22日第5版
作者:蒋利军邹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