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雨声,芳香剧中来婺剧

中国剧坛上的一朵奇葩,又素有“徽剧的正宗、京剧的祖宗”之誉。有人就想问了,到底是什么,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以及响亮的名声?我可以毫不夸张的告诉你它确实能力堪此大任,它就是“婺剧”。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婺剧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也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拥有多个大小剧目,余首曲牌。有徽戏“活化石”之称。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其剧目有《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昆曲”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昆曲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其剧目有《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徽戏”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其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其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婺剧中角色也有多种,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研究发现,婺剧脸谱与京剧及其他剧种的脸谱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图案化,性格化,以及寓意化。

新一代的我们,好似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感兴趣。然而我想说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当你走近它去了解它,你会发现它其实很有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