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磊
江苏东海县人,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俞为民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戏剧戏曲学专业)。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汉阳大学国际合作研究教授(-年)等。年受聘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古典戏曲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等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明末清初戏剧研究》、《戏曲文献与理论研究》、《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戏曲丛考》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5项。
昆曲表演理论文献《明心鉴》考论
摘要:《明心鉴》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昆曲表演理论文献。《明心鉴》成书于清乾隆末年,撰者为清吴永嘉,《梨园原》是后人托名黄旛绰对《明心鉴》的节录加工本。两种版本系统的《明心鉴》以及收录该书的《明心宝鉴》和《梨园原》,各有其独特的昆曲表演理论价值。
关键词:《明心鉴》;吴永嘉;《梨园原》;黄旛绰
《明心鉴》与《梨园原》同为清代出现且关系密切的昆曲表演论著,极易被误认为同一书。对《明心鉴》版本、成书及其理论价值等问题的深入考察,将有助于厘清《明心鉴》与《梨园原》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明心鉴》的版本系统
《明心鉴》现存两个系统的版本。
一是《明心宝鉴》所收本系统,即吴永嘉原本系统。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有总题为《明心宝鉴》的抄本,内容包括《明心鉴》、《梨园原序》、《梨园辨讹》、《见闻杂记》四个部分,封面题“同治壬戌年桂月中秋日步云志”(同治壬戌即同治元年即年),钤有“瑞鹤山房”朱印,扉页有陈金雀于道光二十年庚子()因过录刘亮采所刊《梨园原序》、陈吾省《梨园辨讹》抄本及奚松年所藏《明心鉴》而写的总序。《明心鉴》,四卷,各卷皆题署“吴下吴永嘉古亭原本,茂苑杜双寿步云抄订”,卷首有无名氏《明心鉴序》;《梨园原序》,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抄录的刘亮采所刊惕庵居士(郑锡瀛)撰于“嘉庆二年秋七月既望”的《梨园原序》和未题署撰写时间的《董解元赠黄旛绰先圣梨园原序》(据惕庵居士序文内容知,此序应早于惕庵居士序文),后者包括《论鬼门道》、《倡优》、《论戏统》、《老郎神》、《谢阿蛮串始论戏始末》、《王大梁始派详论角色》、《论四方音》、《论鼓板乐式》、《论曲源》、《华林十要》等十篇专题考论;《梨园辨讹》,是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曲师陈吾省所撰的辨析戏班所用脚本内容正讹的论著;《见闻杂记》,则是《明心宝鉴》的辑录者杜双寿自己所撰心得笔记。
《明心宝鉴》夹杂于杜双寿抄录的昆曲脚本集《戏曲四十六种》中,吴新雷先生发现后,对其中的《明心鉴》进行校点考证,移录于所著《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以此公之于世。北京大学藏《戏曲四十六种》抄本中钤有“曾在潘景郑家”印,知原为苏州近代藏书家潘承弼(字良甫,号景郑)著砚楼故物。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瑞鹤山房《明心宝鉴》抄本
二是《梨园原》所收本系统。
属于这一系统的版本很多,主要有叶元清于道光九年()修正增补抄本《梨园原》所收本、周贻白先生所藏清光绪三十三年()“山水堂李记”传抄《梨园原》所收本、民国六年()梦菊居士校订铅印《梨园原》所收本,以及后来根据梦菊居士校订本重印的上海石印《梨园大全》所收本、北京中华印字馆铅印《梨园原》所收本以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排印《梨园原》所收本(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等。《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卷首有惕庵居士撰于“嘉庆二十四年己丑望日”的《梨园原序》、未题署撰写时间的《胥园居士赠黄旛绰先生梨园原序》和秋泉居士(叶元清)撰于“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季夏”的《修正增补梨园原序》三篇序文①,以及《论戏统》、《老郎神》、《谢阿蛮论戏始末》、《王大梁详论角色》、《论鼓板乐式》、《论曲原》等六篇专题考论;在《明心鉴》之后,附有《宝山集载六宫十三调》、《涵虚子论杂剧十二科》二文。此外,梦菊居士本卷末多出梦菊居士撰于“中华民国六年十月上旬”的《重修梨园原序》。
据梦菊居士于民国六年十月所题《重修梨园原序》说明和梦菊居士校订本《梨园原》内容看,梦菊居士校订本与叶元清补正本为同一系统。周贻白先生称:“我所见到的《明心鉴》手抄本,有四个。”[1]周先生并未详细说明其所见四种手抄本的具体所指,但据吴新雷先生考察,其中“山水堂李记”传抄本内容与叶元清补正本略有不同,如“山水堂李记”传抄本作《董解元赠黄旛绰先圣梨园原序》,而叶元清补正本作《胥园居士赠黄旛绰先生梨园原序》;《梨园原》所收本中惕庵居士《梨园原序》落款为嘉庆二十四年()与《明心宝鉴》所收本该剧的落款时间嘉庆二年()不同;“山水堂李记”传抄本比叶元清补正本多出《论四方音》、《华林十要》两篇考论。但总起来看,“山水堂李记”传抄本除了这两处与《明心宝鉴》本相同而与叶元清补正本不同之外,其主体部分《明心鉴》的内容与叶元清补正《梨园原》所收本却相同。周先生专取其中《明心鉴》部分加以注释,先发表在《戏剧报》年第23、24期合刊上,后收入其《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从中可以看出,“山水堂李记”传抄本与叶元清补正本内容相同,属于同一系统。而周先生未对其所见另外三种抄本作评介,则估计这三种抄本与“山水堂李记”传抄本亦无甚差异。相比较,《梨园原》的流传更为广泛,其影响也最大。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梨园原》
二、《明心宝鉴》、《梨园原》成书过程与《明心鉴》的流传
《明心宝鉴》所附陈金雀序表述了《明心鉴》的底本来源:“一日,借剧本于好友王启元处,见有前辈刘亮采先生所刊之涵虚子《梨园原序》刻本,并陈吾省之《梨园辨讹》抄本,随即借誊,同予向在奚松年先生处所抄之《明心鉴》集于一处。”据王芷章《清代伶官传》,陈金雀(-)是苏州昆曲名伶(其女即梅兰芳祖母),本名大荣,号熙棠,嘉庆年间被苏州织造府选送入京,拜在南府教习孙茂林门下,专工小生,因主演《金雀记》之《乔醋》一出获得嘉庆帝赏识,遂赐名“金雀”。道光七年()南府改为昇平署,被裁出宫,乃入四喜班。咸丰十年(),复召入昇平署,同治二年()退出[2](中卷P23-27)。从《明心宝鉴》版本面貌看,杜双寿字步云,斋名“瑞鹤山房”,苏州昆曲艺人。据《清代伶官传》,杜双寿专工小旦,原属三庆班,咸丰十年()由内务府挑入昇平署,同治二年()被裁退,仍回三庆班演出,十一年()改入四喜班,十二年()在恭亲王奕訢支持下,筹建全福昆腔班,该班曾入宫演出,第二年值同治帝国丧,随将班务移交他人后南归[2](中卷P74-79)。陈金雀与杜双寿在署中交往较密。综上可知,陈金雀从友人奚松年处过录了《明心鉴》,杜双寿又从陈金雀处借得陈本转录,转录时再将自己所辑《见闻杂记》附抄于后,遂成今之北大所藏《明心宝鉴》。
考索《梨园原》卷首、卷末的诸序跋材料可知,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本江南书香,以家寒弃儒习乐,竟享大名。尝汇其生平所得,笔之于书,名曰《明心鉴》。有胥园居士佳其志,助其考古证今,凡有关于梨园一业,虽片纸只字,皆续载于是书。经数年之久,乃至完美,复更其名曰《梨园原》。”[3](P7)郑锡瀛(惕庵居士)序有“观胥园居士赠黄旛绰先生《梨园序》,论梨园出处数则,皆有先圣先贤,证据班班可考”之语[4](P5),则庄肇奎为友人黄旛绰《明心鉴》增加考论文字并更其名为《梨园原》的时间,当在郑锡瀛作《梨园原序》之前。庄肇奎补本《梨园原》并未刊行,黄旛绰过世后,其弟子龚瑞丰向其后人询以是书,发现其后人对是书“不知爱护,鼠啮蠹食,殆过半矣”[3](P7),遂将残稿携归保存。道光九年(),叶元清旅居京师,与梨园名角俞维琛、龚瑞丰过从甚密,龚瑞丰出其所藏《梨园原》残稿,请叶氏代为修正增补。叶元清欣然应允,称“残缺处,余代修补之;舛误处,余代考证之;龚、俞之所心得,余代撰述之。凡数十日,始告厥成。”[3](P6)。然而仍未刊行,以抄本流传。民国五年(),梦菊居士从京师梨园老伶郑蕙舫手中购得残抄本,郑氏为清咸、同时期三庆班名伶卢胜奎弟子,此本为卢氏藏本的过录本。次年,梦菊居士再于肆中购得另一残抄本,“与旧本详校,乃竟系旧本缺者,欣喜过望”[5](P27),遂用此两种残抄本汇辑校订,以铅印出版。《梨园原》由此传播开来。
郑锡瀛《梨园原序》在《明心宝鉴》中署撰于“嘉庆二年秋七月既望”,而在《梨园原》中却署撰于“嘉庆二十四年己丑望日”。综合考量《明心宝鉴》与《梨园原》的成书过程,“嘉庆二十四年己丑望日”之说当为后人所改。
三、《明心鉴》的作者、成书时间与内容
(一)《明心鉴》的作者
《梨园原》的核心部分《明心鉴》为黄旛绰所撰之说,实不足信。龚瑞丰称其师是黄旛绰,缺乏旁证,同时,黄旛绰原为唐代名优,被后人假托者较多,龚氏用以假托并非没有可能。现存《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与《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的内容差别较大。叶元清补正本《梨园原》末云:“书成何所名?名曰《明心鉴》。要诀尽其中,莫作等闲看。留赠后进者,暇时仔细参。天下无难事,惟须立志坚。大清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夏日,秋泉居士撰文,梨园后学俞维琛、宫瑞丰口述。”从《梨园原》的成书过程看,其所收《明心鉴》除了残本原有内容之外,还有龚瑞丰、俞维琛述其平生所得者。故龚瑞丰所谓的黄旛绰及龚瑞丰本人、俞维琛等三人,皆应拥有现存《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的著作权。
而从《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的版本看,《明心鉴》的原撰者并非所谓的黄旛绰。《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各卷首叶题名之下皆署“吴下吴永嘉古亭原本”,可见,《明心鉴》的真正撰者是清乾隆年间苏州人吴永嘉,字古亭。
《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有关于本书作者的资讯。卷四《别见一论》云:“余前私下无工,登场意乱心慌,胆怯神散,焉有当场关目!”据此知作者吴永嘉为演员。而卷首无名氏《明心鉴序》记叙了吴永嘉撰著《明心鉴》的缘起,云:“古亭老宗台、老宗师先生以《明心鉴》见示,观览之下,恍然领会,而知先生为后学之子弟指示迷津,苦心良可见也。”则进而知道吴永嘉不是一般的戏曲演员,而是曲坛名宿,“老宗台”、“老宗师”之身份与其“为后学之子弟指示迷津”的良苦用心正相吻合。而龚瑞丰、俞维琛二人是否为吴永嘉弟子,待考。卷四《宜勉力》虽云:“维琛俞先生,串末教生,岂非大名人耶!瑞丰龚先生,老、正、小三旦皆高名。此二公之罕有也。”“大名”、“高名”之谓,见出吴永嘉对俞维琛、龚瑞丰的高度嘉誉。若联系龚瑞丰于道光九年请叶元清修正增补《梨园原》的史实,则俞维琛、龚瑞丰的辈分晚于吴永嘉。
吴新雷先生从乾隆四十八年()苏州老郎庙《翼宿神祠碑记》所载捐银名单中发现了“吴永加”一名,认为此即吴永嘉[6](P)。果若是同一人,则可佐证吴永嘉是乾隆时期苏州的资深昆曲艺人。
(二)吴永嘉原本《明心鉴》的成书时间
对于《明心鉴》成书时间考察的意义,主要是在对《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即吴永嘉原本《明心鉴》的研究方面体现出来,相比较,《梨园原》所收本主要显示的是吴永嘉原本在成书之后的衍化状况,考察其成书时间的意义原不及前者。
《明心宝鉴》所附陈金雀传抄《梨园原序》之序言及其所录《明心鉴》皆过录自奚松年藏本。奚松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有载,为乾隆时期七大内班之大洪班大面名伶[7](卷五P)。据李斗《自序》,《扬州画舫录》完成于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明心宝鉴》陈金雀序既有“向在奚松年先生处所抄之《明心鉴》”之说,则《明心鉴》大约成书于乾隆朝。《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卷四“宜勉力”条云:“乾隆皇上南巡六次,梨园高名者,皆赐玉帛金貂,恩荣之极也。”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据此则《明心鉴》的具体成书时间当在是年之后至乾隆六十年()之间。《明心宝鉴》所收本惕庵居士《梨园原序》撰于嘉庆二年(),而《董解元赠黄旛绰先圣梨园原序》的撰写又早于惕庵居士《梨园原序》,亦可佐证《明心鉴》的成书于此年之前。推测该书成书不晚于乾隆六十年(),与之并不矛盾。
(三)《明心鉴》的内容
《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作为吴永嘉原本,其内容反映了《明心鉴》的最早面貌。
吴永嘉原本《明心鉴》共有四卷。卷一为《释症集》,主要是总结了昆曲唱工和做工最易常犯的毛病,包括[西江月]序二首、除恙言、药引诀、毛病十六症、勤服诀等。卷二为《秘诀集》,专门针对唱念方面咬字吐音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治病秘诀,包括音韵、反切、音韵反切合解诀、句读、对句、古典、诗意、字义、五则合解诀、平仄、绝句、合解诀、律句、中眼、黑板、合解诀、曲音声、解诀、白音声、解诀等。卷三为《方法集》,专论昆曲表演艺术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八形象、四色分、八形辨合解诀、四色分合解诀、解声诀、心触发、解诀、口齿清、面做状眼先引、解诀、头摇点肩落兴、三则合解诀、手为势、脚宜蹲、知凸腰、识躬臀、二则合解诀等。卷四为《勤学集》,综合论述唱工和做工两方面问题,包括声、曲、曲情诀、白、白趣诀、势雅、解诗二首、气色诀、观像、别见一论、解诀、难易、合解诀、宝山集、宜勉力、余文等,此卷具有总结第二、三两卷的性质。
《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是对吴永嘉原本的节选、改造。主要包括:将原本卷一“毛病十六症”改为“艺病十种”,即曲踵、白火、错字、讹音、口齿浮、强颈、扛肩、腰硬、大步、面目板;将原本卷二一系列治病秘诀合并为“曲白六要”,即音韵、句读、文义、典故、五声、尖团;将原本卷三“八形象”、“四色分”等十七条简化为“身段八要”;将原本卷四中有关声、曲、白等十六条归纳为“宝山集八则”,即声、曲、白、势、观相、难易、宝山集、宜勉力等。《梨园原》所收本虽然是对吴永嘉原本的缩写,篇幅较短,但有的内容则为扩写,如原本的“毛病十六症”只是列举了十六种艺病的名目,未作任何解释,而《梨园原》所收本的“艺病十种”则是从原本“毛病十六症”挑出七种艺病,再补充三种艺病,对这十种逐一阐释。而绝大多数的内容则为重写,不仅条目全新,而且旧目改写出新内容。所以,从整体上看,《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是与吴永嘉原本内容相去较大的全新改写本。
ABOUT
孙书磊教授留影
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年10月6日
四、《明心鉴》的昆曲表演理论价值
《明心鉴》的两种版本各有其价值。
(一)《明心宝鉴》所收本《明心鉴》的理论价值
该本作为吴永嘉的原本,分“释症”、“秘诀”、“方法”、“勤学”四卷,总结作者长期从事昆曲舞台实践的经验心得与理论思考。
首先,其理论的核心是,演员要从用心体会所演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模拟人物外形两个方面塑造舞台形象,而关键是揣摩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卷首无名氏《明心鉴序》称该书,“其大旨在乎‘用心’二字,心不用安得明,心不明何由鉴?对鉴仅可以见形,对心则可以见理,以心为鉴,明益求明,而凡曲之抑扬,身之周折,无不从容中道矣,故自题曰《明心鉴》。”以形模形的对镜练习,只能做到表演的形似,而要想达到神似,只能加强以心比心的对心练习,即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说明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创造过程,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形体美,而是通过形体美传达内在的情感美、思想美,两者互为表里,并行不悖。在列举演员通常易犯的“毛病十六症”,作者指出这些毛病“乃素日心昏而得”,即心不明表演内容所致,一旦“日渐明心,病自除矣”。
其次,从唱曲、道白、身段表演等角度全面总结昆曲舞台表演技巧,并提出相应要求。唱曲,强调要严格遵守曲词格律、作腔板眼的规范,并努力表现出“欢、恨、悲、竭”等四色的不同声情之美。道白,要从音韵、反切、句读、文义等角度,锻炼演员对字音、词义、文情及其节奏的把握,不仅要口齿清楚,而且务使道白“长、短、高、低语,官、私、紧、慢言”等八声“赛过家常话”,以令“听者皆有兴,越听越情牵”。身段表演,一方面提出身段表演的总体原则与要求,即学会辨别塑造“老、少、文、武、醉、癫、贫、富”等“八门之形象”,在此基础上要求演员再“分喜、怒、苦、惊四色状,又分心中欢、恨、悲、竭四色声”,从心上出发将八形与四色状、四色声必须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出具体可学的身段造型要求,如“面做状、眼先引”、“头摇点、肩落兴”、“手为势”、“脚宜蹲”、“知凸腰”、“识躬臀”等。虽然主张要领会、掌握身段动作的程式化特点,但是也提醒演员同时具有“欲进先退,欲退先进”这样的辩证思维,其身段理论已突破对于形体美的外形描述,挖掘出了对于形体审美塑造的表演哲学思想。
再次,指出达到上述要求的措施与途径。一是,平时多“对镜观像”。由于舞台上妆扮古人,所以观像者可“观其古人品行”,唯有“常览影”,方能“忠孝者,正直为之;奸逆者,邪曲为之。取曲之文理、白之缘由,依其发声发状,有款有段,有意有情”。二是,多“鉴诗书”,即多读书。对于演艺病症,“鉴书为药饵,勤服尽除根”。吴永嘉在《明心鉴》中先后建议演员要读《字汇》、《中原音韵》、《问奇一览》、《音韵辑要》、《四书》、《春秋》、《黄白眉故事》、《幼学须知》、《诗经》、《唐诗合解》、《说文解字》以及诸多名人诗歌等,这样既可以有助于演员对字义、句读、对句、定场白、下场白、吐字、唱音等的把握,而且还“不致混做身段”。三是,勤学。“用心”无他,唯有勤勉而已。作者以“勤学”二字命名该书第四卷,即意在鼓励演员“工夫须自勤”,并以俞维琛、龚瑞丰二人“一技藏身,天子宠锡”作为号召,说明幼时勤学,老来有益,“朝闻妙道,夕死也直(值)”的重要性。
(二)《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的理论价值
《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叶元清补正本)虽然有大部分的内容区别于吴永嘉原本,但其论题范畴与吴永嘉原本大致相当,理论价值与吴永嘉原本亦可互补,尤其在如下方面显示了《梨园原》所收本的独特价值。
其一,《梨园原》所收本虽未像吴永嘉原本序文那样集中阐发以心为鉴的表演观念,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能够将吴永嘉原本的这一理念向前进行具体地推演。如谓道白:“各声虽皆从口出,若无心中意,万不能切也。”又云唱曲:“曲者,勿直。按情行腔。阴阳缓急,板眼快慢,当时情理如何,身段如何,与曲合之为一,斯得之矣。”道白应从胸臆发出,行腔应以情而行,实乃心鉴为明、“用心”表演理念的具体发展。
其二,吴永嘉原本只列出《毛病十六症》的名目,并未给予讨论,所以致使读者不明其意,而《梨园原》所收本对应的部分《艺病十种》则对其中的七种名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增加了“曲踵”、“白火”、“错字”三目及其解释。针对“错字”问题,《梨园原》所收本强调演员在“每读剧本之时,必须字字斟酌。如有不认识者,或领教于人,或查阅《字汇》,必使其字音、字义全然了了,然后出口”。针对“典故”问题,要求“务须查明出处,心中了了,则可以传神”。显然,这是针对昆曲演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该本《明心鉴》对当时昆曲演出的指导意义。全书的其它部分也大致遵循这个角度,讨论当时昆曲舞台演员存在的若干问题,似比吴永嘉原本更有理论阐发的急迫感。
其三,《梨园原》所收本《曲白六要》中对“尖团”问题的讨论,为吴永嘉原本所无。“尖音系半齿音”,发音难度大。尖、团本有区别,但是“近时多不察之”,论者急切地说:“尖字、团字之分,近日罕有知其据者,往往团字变为尖字,实为曲白之大病。”并举例分析一些尖、团字。字音须分尖团,准确发音要求更高,这是昆曲唱曲与道白中都必须特别留意的。这比吴永嘉原本仅谓“字有喉、舌、齿、牙、唇并各半之分”,其阐述更为具体明确,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吴永嘉原本《明心鉴》,还是《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它们虽然都是昆曲表演的艺术总结,但其中所论昆曲表演的原则、方法等也适用于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地方戏表演,故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通用原则、方法来理解,其理论价值因此也就不囿于昆曲一门。
当然,吴永嘉原本《明心鉴》和《梨园原》所收本《明心鉴》的理论也都存在一些类似的不足,主要是所论的身段造型因其过于强调某些类型化的特征而不免以偏概全。如吴永嘉原本中《八形象》要求演员在对八类人物塑造时的容、体、眼、眉、背、步等诸多方面的标准。其实,老者与少者尚有行当之别,文者与武者则有年龄差异,至于醉者、癫者、贫者、富者等则兼有行当、年龄的不同,若不对其行当、年龄、状态、身份等特征加以细致区分,则所立标准焉能直接照搬?此种笼而统之的情况,在《梨园原》所收本中更为多见。如该本“扛肩”条有所谓“耸肩则觉项短,于台下视之,尤不美观”之说。耸肩之病,就不能通用于所有脚色,尤其对于穷生、净、付、丑、作旦之类不能适用。
年12月9日,孙书磊教授在台北参会期间
与导师俞为民教授合影
五、余论:《明心宝鉴》与《梨园原》的昆曲表演理论价值
虽然《明心宝鉴》与《梨园原》所收《明心鉴》的内容差异较大,但这两种版本《明心鉴》存在着传承关系,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关系,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明心鉴》和《梨园原》为同一书②[1](文首“编者按”)。其实,非但上文的讨论显示了《明心鉴》与《梨园原》并非一书,而且二者也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不仅《明心宝鉴》与《梨园原》各自所包含的《明心鉴》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价值,就是《明心宝鉴》与《梨园原》二书的其它部分也因为内容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
《明心宝鉴》将《明心鉴》与《梨园原序》、《梨园辨讹》、《见闻杂记》合订一册。《梨园原序》中的第一部分惕庵居士《梨园原序》将戏曲与古乐联系起来,认为戏曲“亦作于朝庙,达乎乡国”,“梨园之不应例入娼优”,将娼优与梨园剥离开来,以此提高戏曲的历史地位,是值得注意的一说。第二部分《董解元赠黄旛绰先圣梨园原序》考论十篇,为乾隆时期洪班老生名角刘亮采所辑。其中,《论鬼门道》、《倡优》二篇,在《梨园原》中被合并为一篇,题作《胥园居士赠黄旛绰先生梨园原序》,其对于“鬼门道”、“倡优”、“行家生活”、“戾家把戏”的解释以及对梨园渊源的考述,基本都是源于《太和正音谱》,无甚新意。其余八篇考论中的《论戏统》、《老郎神》、《谢阿蛮串始论戏始末》、《王大梁始派详论角色》、《论鼓板乐式》、《论曲源》等六篇为《梨园原》所移录,只是有些篇名略有不同,如《梨园原》本将《谢阿蛮串始论戏始末》、《王大梁始派详论角色》、《论曲源》分别改作《谢阿蛮论戏始末》、《王大梁详论角色》、《论曲原》。从内容上看,《老郎神》转引旧时传说,《论鼓板乐式》引述雷海青语,《论曲源》引述王骥德语,无甚可说,唯《论戏统》分析[红芍药]演唱的文化背景,《谢阿蛮串始论戏始末》、《王大梁始派详论角色》论及脚色体制,则有一定的新意。《论四方音》、《华林十要》为《梨园原》所无,前者从字音四声的东西地域特点角度,较为细致地讨论不同声腔演唱的相关技巧,发前人所未发,后者概要指出昆曲演唱涉及的关键要素,未展开讨论。《梨园辨讹》,主要是老曲师陈吾省从文理角度对雍乾时期戏班所用脚本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订正,虽不是长篇宏论,但能解决文词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见闻杂记》,多是杜双寿学习朱权《太和正音谱》、沈德符《顾曲杂言》的记录,从中这两种文献中抄录的内容不少,但另有《梨园登场三字决》、《登场十字诀》、《传奇十色》、《论开场、参堂》、《考加官、团圆》等内容却是杜双寿自己对于昆曲舞台表演的体会与总结,可以丰富清代昆曲表演理论。
《梨园原》较《明心宝鉴》多出了卷后的《宝山集载六宫十三调》、《涵虚子论杂剧十二科》两部分。《明心宝鉴》、《梨园原》都提及《宝山集》,此书待考。所谓的《宝山集载六宫十三调》实则是抄录燕南芝庵《唱论》中关于宫调声情的论述,但将[南吕宫]“感叹悲声”写作“感叹伤悲”,[中吕宫]“高下闪转”写作“高下闪赚”,[高平调]“迢遥滉漾”写作“条物滉漾”,[般涉调]“惆怅顿挫”改为“拾掇坑堑”,[角调]“呜呼悠扬”写作“呜咽悠扬”,[商调]“悽惨怨慕”写作“悽怆怨慕”,[双调]“健捷激昂”写作“健捷激袅”,改后的新内容亦与《太和正音谱》、臧晋叔《元曲选》卷首所附燕南芝庵《唱论》不同。此外,《唱论》和《太和正音谱》、《元曲选》所附《唱论》均有[越调]条而《宝山集》无,《宝山集》有“[徵调]摇曳闪转”、“[羽调]缠绵幽逸”、“[水调]清幽委婉”三条而《唱论》和《太和正音谱》、《元曲选》所附《唱论》均无,说明《宝山集》有着自己的贡献。《涵虚子论杂剧十二科》抄录朱权关于元杂剧十二科的分类,其中“离合悲欢”不同于《太和正音谱》的“悲欢离合”,疑为笔误;“山林泉壑”不同于《太和正音谱》的“隐居乐道”,但与《元曲选》卷首所附《涵虚子论曲》中的“林泉丘壑”相近,疑为“林泉丘壑”之误。可见,《涵虚子论杂剧十二科》依据的是《元曲选》所附的《涵虚子论曲》,理论价值不及《宝山集载六宫十三调》。
注释
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所收本《梨园原》署作“道光九年岁次乙丑”。道光朝无乙丑年,为道光九年己丑()之误。
②如《戏剧报》编辑部给周贻白先生《明心鉴》一文所加按语云:“《明心鉴》,又名《梨园原》。”
参考文献:
[1]周贻白.明心鉴[M].戏剧报[J].(23、24).
[2]王芷章.清代伶官传[M].北平:中华书局..
[3]秋泉居士.修正增补梨园原序[A].黄旛绰.梨园原[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惕庵居士.梨园原序[A].黄旛绰.梨园原[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5]梦菊居士.重修梨园原序[A].黄旛绰.梨园原[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6]吴新雷.一部总结表演艺术经验的理论杰作——清代吴永嘉原本《明心鉴》评介[A].中国戏曲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7]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
南
雍
曲
学
投稿邮箱:wuyucuiya
.